一、隊史發展 陸軍總司令部前身為「同盟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成立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冬,時對日抗戰方殷,為配合盟軍作戰,為牽制日本主力於中國及東南亞戰場,於是成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總部設於雲南昆明,負責西南戰區陸軍部隊之指揮及整訓責任,民國三十五年(1946)六月一日,軍事委員會改組編成國防部,同時將同盟國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部於南京改編為「陸軍總司令部」,當時編制包含總司令辦公室、第一至六署,以及總務、軍械、軍醫等處,軍樂隊隸屬於總務處,民國三十八年(1949)七月因戡亂移駐廣東,同年九月奉命前進雲貴一帶剿共,十月總司令部遭中共襲擊,至此總部組織暫不復存。 民國三十九年(1950)四月十六日陸軍總司令部奉命恢復,於高雄鳳山(現陸軍官校)以臺灣防衛司令部改組編成,同年九月,遷駐臺北市上海路二段一號營房(現中正紀念堂),軍樂隊正式納入編制,此軍樂隊為一排級編制軍樂隊,以創設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春天對日抗戰之際,駐地位於貴州修文青年遠征軍第二○五師所屬之軍樂隊編成 ,民國三十五年(1946)七月,政府為實行精兵主義政策,將全國陸軍予以整編,九月青年遠征軍第二○五師與青年遠征軍第二○四師奉命改編為陸軍整編師第二○五師,兩個師的軍樂隊合併成一支軍樂隊,隨師部移駐湖南來陽 ,民國三十六年(1947)移駐臺灣,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月部隊開赴華北,接替北平防務,在與中共激烈戰鬥後,全師損失慘重,突圍來臺者僅有千餘人,民國三十八年(1949)奉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指示准予重建第二○五師,擬恢復師之編制,不幸因大陸局勢逆轉,大部份官兵撥編陸軍第八十軍,軍樂隊至遲已於民國三十九年(1950)編入陸軍總部軍樂排。 民國四十年(1951)六月二十日,美軍軍援顧問團陸軍組組長魏雷上校在參加陸軍獨立第三十二師在湖口實施的檢閱和閱兵式典禮後,提出四項建議,「陸軍總司令部應組織一陸軍軍樂隊,在各師演習完峻時應舉行部隊閱兵式及分列式檢閱,應設法獲得由八十名至一百名軍樂隊之樂器,在美國軍援顧問團中應編有樂隊指揮顧問一人」,國防部在七月十四日發出的(40)綱經字第五○八號代電中,提到陸軍總部當時有軍樂排編制,經國防部第五廳及陸總部研商檢討後,於八月奉國防部之令編成甲種軍樂隊。 民國六十一年(1972)五月實施「北碇」演習,遷至桃園龍潭。 民國九十四年(2005)一月一日,該隊由營級部隊降編為連級部隊,改編為陸軍總部勤務指揮部下轄單位,並改稱為軍樂連。 二、編制沿革 民國三十五年(1946)六月一日,陸軍樂隊成立時,全隊編制六十六員。 在民國四十二年(1953)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國防部(42)編繕字第六九九號令修訂的「陸軍總司令部編制表」中 ,陸軍總司令部軍樂隊全隊編制共計七十三員。 民國四十九年(1960),在國防部(49)嚴咨字第三五九號令核准於六月十六日生效的「陸軍總司令部軍樂隊編制裝備表」 ,全隊合計七十五員。 這樣的編制一直到民國五十四年(1965)九月都沒有變動,陸軍樂隊之後的編制都是在此基礎上逐續增編,至民 國八十七年(1998)左右,編制已達八十餘員。 民國八十七年(1998)七月一日,陸軍第六、第八、第十軍團司令部三支軍樂隊因國軍精實案奉令裁撤,軍團樂隊所轄兩個分隊,每個分隊編制十二員,其中一個分隊員額納入軍團本部連新成立的軍樂分隊,另外一個分隊員額納入陸軍樂隊,三個軍團樂隊各十二員,共計三十六員增編陸軍樂隊,全隊編制增至一百二十員至今。 民國九十四年(2005)一月一日該隊因國軍實施「精進案」,奉命由營級部隊降編為連級部隊,隊長降編為少校。 三、重要演出 該隊任務主要有負責陸軍總司令部各項軍事集會典禮軍樂演奏,以及參加各種康樂活動演出等,為國內有名的管樂團之一,在民國四十五年(1956)七月二十五日,美軍駐總政治部中校顧問巴魯士(Russell D. Barros)在一份事由為「軍樂隊之運用」書函,轉述音樂顧問艾理生的意見,艾理生認為陸軍樂隊與空軍樂隊及示範樂隊為當時演奏技術較好的三支軍中樂隊,建議上述三支軍樂隊可輪流於每星期六晚上於新公園舉辦露天音樂會,開放民眾自由參觀,以增進軍民感情交流,國防部隨後依據艾理生建議簽訂辦法實施,可見陸軍樂隊在當時屬於演奏能力較好的軍樂隊,該隊除各項軍典禮勤務外,近年重要演出有: 民國八十七年(1998)九月十二日於中正紀念堂廣場參加管樂馬拉松活動。 民國八十八年(1999)四月於國家音樂廳舉辦大漢之聲音樂會。 民國八十九年(2000)於國家音樂廳舉辦大漢之聲音樂會。 民國九十二年(2003)九月二日於國家音樂廳舉辦英雄禮讚音樂會。 民國九十三年(2004)於國家音樂廳演出。 四、歷任隊長 曾擔任該隊隊長的有蒼榮俊、謝文彬、盧建新、陳俊銘、樊建成、張鴻宇等人。
撰稿者:周世文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