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中國古代的彈撥樂器,是古史記載中原始的絲絃樂器之一。瑟在以往考古發現的絃樂器中所佔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並且絕大部分是出自東周楚墓,江蘇、安徽、山東和遼寧等省祇有一些零星發現,年代也大多較晚。 就形制看來,瑟體大多是由整木製成,瑟面稍微隆起,體呈中空,體下則嵌有底板。瑟面首端有一個長岳山,尾端有三個短岳山,尾端裝有四個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側各有相對應的弦孔。演奏時施於弦下,右手彈中聲(下)十二條絃,左手彈清聲(高音)的(上)十二條絃,左右手交替配合,清聲與中聲相和,上下絃寬急相濟各成曲。指法有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八種,用拇、食、中、無名各指分別向內外方向撥弦。 瑟的音色飽滿,在音域上,高音區清脆、中音區明亮、低音區渾厚。音域寬廣,可獨奏、合奏。瑟最早是50絃,後改為25絃,瑟的弦數或弦孔數由22~25不等,25弦者佔多數。每絃設柱,各僅發一個音高,依宮商角徵羽的五聲音階次序,有五組音域。瑟有大小之別﹐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漆繪大瑟長約180厘米﹐寬約48.5厘米﹔小瑟長約100厘米﹐寬約40厘米。
撰稿者:連水柳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劉東昇,中國百科全書
2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http://instrument.ncfta.gov.tw/03.asp | 圖說:瑟(25絃)提供人:連水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