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講的組曲,簡單來說,就是由許多小曲子,為了同一種目的組合在一起的音樂類型。早期的組曲是由許多的舞曲組合而成的,例如巴洛克時期的「亞勒曼舞曲」(Allemande)、「庫朗舞曲」(Courante)、「基格舞曲」(Gigue)、「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小步舞曲」(Minuet)等,然後作曲家再將這些獨立的舞曲串聯起來成一個組曲。到了古典時期以後,許多無法常上演的芭蕾舞劇與歌劇中的優美片段,也都改編成為管弦樂組曲來方便演出。發展到後來,作曲家很單純的為組曲寫作音樂,自己創作一個主題來寫組曲,例如美國作曲家「葛羅菲」寫了一首《大峽谷組曲》,用了5首曲子描寫美國大峽谷的風景變化;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描寫各種鳥類的「鳥」組曲、或是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用7首曲子描寫星球的《行星組曲》等,都是很有趣的組曲音樂,讓欣賞的人可以透過這麼多首的曲子,想像作曲家企圖要描寫的東西。也有一些作家會將他們國家中的民謠或是民間音樂的素材,寫成組曲,例如西班牙的作曲家「阿爾班尼士」就將西班牙的民謠組合在一起成為一整組的《西班牙組曲》,不管是吉他或是鋼琴的版本都很受到喜愛。此外,英國作曲家「凡威廉士」也是在英國各地搜集民謠,完成了一首很有英國鄉間風味的《英國民謠組曲》。想要聽有地方風味的音樂,這類型的組曲也是一種很好的管道。 一般而言,組曲中都是不太長的小曲子,很有變化,因此讓聽眾聽起來比較不無聊,所以,有不少作曲家寫組曲給小朋友欣賞,譬如說「德布西」的《兒童天地組曲》、「拉威爾」的《鵝媽媽組曲》、「比才」的《兒童遊戲》、「佛瑞」的《洋娃娃組曲》、及「普羅高菲夫」的《冬日之火組曲》。
撰稿者:蔡慈玫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