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鷺 英名:Night Heron、Black-crowned Night Heron 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別名:暗公、暗公鳥、暗光仔(閩語);夜呱、夜鶴子(客語) 目名:鸛形目(CICONIIFORMES) 科名:鷺科(AREDEIDAE) 特有種或特有亞種:非 保育等級:無 生息狀態:普遍留鳥 特徵描述:全長58公分,嘴尖長呈黑色。成鳥:體色為藍黑色具有光澤,體下為略灰的白色;頭頂、後項的藍黑色非常明顯,頭後枕有2-3根白色飾羽,白色眉線略短未達眼後;虹膜紅色,腳、趾黃色;飛行時,翼上覆羽、飛羽均為灰色,翼下覆羽白色。亞成鳥體上為暗褐色,有白色斑點;體下淡褐色,暗褐色縱紋,虹膜黃色。飛行時鼓翼緩慢,多以滑翔的方式降落。有些夜鷺繁殖期腳部會略帶紅色,可能和食物有關係,原理與紅鶴吃食蝦類而造成身體變紅相同。 族群分布: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等地區。在台灣有些夜鷺族群冬天時,也會南下菲律賓過冬。 生態習性:顧名思義夜鷺為夜行性水鳥,多於晨昏、夜晚出來捕食魚蝦、兩生類、昆蟲為主,在繁殖期為了育雛也會白天出來覓食。通常以約手指頭粗的樹枝築成盤形巢。繁殖期2-8月,約每隔2天生1顆蛋,每窩3-7枚,蛋為淡淺藍色。夜鷺是很聒噪的,飛行時常發出「刮-刮-刮-」的粗啞鳴聲,常在其領域範圍內對其他鳥類追趕攻擊。許多漁業養殖戶對夜鷺的觀感相當不好,因為夜鷺常利用夜晚到養殖池或魚塭覓食魚、蝦等水產,因此養殖戶為了減少損失,常將魚塭覆蓋各式圍網,以減少經濟損失。 相似鳥種:綠簑鷺體型較修長瘦削,嘴較尖細,嘴有黑鬚線;成鳥翼上灰綠色,有白色鱗紋可以與夜鷺成鳥區別。 生態威脅:無立即或顯著威脅。
撰稿者:陳雅惠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1991年,王嘉雄等著,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野鳥資訊社。
2 2003年,約翰、馬敬能等著,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