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隼 英名:Peregrien Falcon 學名:Falco peregrinus (Tunstall 1771) 亞種:可能包括F. p.peregrinator、F. p. calidus 、F. p.japonensis等亞種。 別名:隼 目名:隼形目(FALCONIFORMES) 科名:隼科(FALCONIDAE) 特有種或特有亞種:非 保育等級:I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生息狀態:不普遍冬候鳥與過境鳥, 特徵描述:雄鳥體長約38公分、雌鳥體長約51公分、翼展84至120公分之間。中型猛禽,雌、雄鳥同色。體型粗壯,雙翼尖,平伸時略成梯型,尾與翼比例上較不長。頭黑喉白,黑色髭線粗而明顯,背面深灰色,腹面白色密佈黑色斑紋。嘴黑色、蠟膜及腳部黃色。 族群分布:除紐西蘭、南極之外,遍布全球,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鳥類。在台灣為冬候鳥與過境鳥,出現於平原溼地區、海岸懸崖、河口等地,甚至都市地區的高樓、塔台、橋樑等處,曾在北部地區有繁殖成功的紀錄。 生態習性:飛行迅速、振翅有力,其縮翼俯衝時速可高達300km/hr,為世界上飛行最快的鳥種之一。以鳥類為主食,獵食方式是先在高處觀察或空中逡巡,發現獵物後則高速追擊,待接近獵物時伸出腳爪猛烈撞擊之,之後於地面或空中抓取獵物至安全處進食。繁殖時偏好在懸崖上築巢,會發出尖銳的kek-kek-kek-kek的鳴叫聲。 相似鳥種:燕隼體型與紅隼相當,僅略小一些,胸、腹部黑色縱紋明顯,下腹部至尾下腹羽紅色。紅隼體型較小,背面體色大體上為紅褐色系,尾羽末端有明顯的黑色橫斑。 生態威脅:20世紀中葉,全世界的遊隼數量曾急速下降,而後才明白是殺蟲劑中的化學物質(DDT)經由食物鏈進入遊隼體內,導致中毒以及蛋殼變薄,此一發現不但使得遊隼及其他鳥類保育計劃如火如荼的進行,也喚醒人類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近日遊隼的數量已大幅回升,但是棲地的破壞以及有毒化學物質的濫用仍然造成嚴重威脅。
撰稿者:吳建龍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1991年,王嘉雄等著,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野鳥資訊社。
2 2003年,約翰、馬敬能等著,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