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高蹺鴴

高蹺鴴
英名:Black-winged Stilt
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目名: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名:反嘴鷸科(RECURVIROSTRIDAE)
別名:黑翅長腳鴴,躼骹仔
特有種或特有亞種:非
保育等級:無
生息狀態:台灣不普遍冬候鳥,部份留鳥
特徵描述:體型中型,體長約40公分。雌、雄羽色略有不同,繁殖羽與非繁殖羽也略有差異。繁殖羽:嘴黑色筆直細長。虹膜紅色。頭頂及後頸呈黑色,與白色頸部成明顯對比,但有些個體會有差異而呈不同程度的灰黑或白色。翼覆羽、飛羽、上背、肩羽和三級飛羽均為黑色有墨綠色光澤,但雌鳥可能呈褐色或黑褐色。腹部白色。腳相當長,是所有渉禽中比例上最長的,呈粉紅色。飛行姿勢非常優雅,飛行時體下除翼下覆羽和飛羽黑色外,其餘皆呈白色,腳幾乎整個跗蹠都伸出尾外。非繁殖羽:大致像繁殖羽,但頭頂和後頸的黑色消失或呈略灰色,與白色頸部界線模糊,體背墨綠色光澤消失。幼鳥:類似非繁殖羽,但嘴基略呈黃褐色,頭頂和後頸略灰或略黑,絕不會是白色。體上色澤灰黑色有淡色羽緣。腳粉灰色,較成熟個體則呈橘黃色。
族群分佈:幾乎廣佈世界各地有五亞種,台灣為指名亞種。繁殖區很廣,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濕地繁殖。北方族群繁殖於北美洲和歐亞大陸,每年八月至十一月南遷,翌年三月至四月北返。南方及熱帶族群大都不遷徙,但會擴散。台灣為普遍冬候鳥,及部份留鳥族群。台灣全境都有分佈,台中大肚溪口、台南四草有大量的繁殖記錄,近年來台北關渡地區也有少量族群建立穩定的繁殖族群。
生態習性:繁殖區包括海岸沼澤、人工鹽田、水田等地。大多集體繁殖,營巢區相當鬆散。幼鳥離巢後一段時間內仍依靠成鳥在覓食領域內覓食。覓食處有水無水均可,通常在水深及膝處覓食,也會到水深及腹的地方。覓食方式包括從地面或水面啄取、將嘴插入軟泥中或像反嘴鴴一樣左右掃掠水面。平常歩伐從容優雅,人逼近時會點頭大叫,然後飛走,翼尖長,飛行快捷輕盈,黑白分明的身體和粉紅色長腳特別引人注目。鳴叫聲多變,基本上是尖銳的kek,或急促的kikikikiki連音,或尖叫的kee-ack變化聲。
相似鳥種:反嘴鴴嘴上翹而非筆直,體背黑白兩色。高蹺鴴體背只有黑色。
生態威脅:目前族群仍算穩定,未受到明顯威脅。

撰稿者:阮錦松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1991年,王嘉雄等著,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野鳥資訊社。
2 2003年,約翰、馬敬能等著,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