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嘴鴴 英名:Pied Avocet 學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 (Linnaeus 1758) 別名:翹嘴鷸、反嘴鷸 目名: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名:反嘴鷸科(RECURVIROSTRIDAE) 特有種或特有亞種:非 保育等級:無 生息狀態:台灣局部普遍冬候鳥 特徵描述:身長約42cm體型高佻,體色呈現黑白兩色,在野外非常顯著易於辨認。嘴部造型相當獨特,細長且向上翹。飛行時,背兩側、部分覆羽、初級飛羽(翼尖)為黑色,其他部分為白色。從上方看有黑色翼帶及肩帶。眼褐色、嘴黑色、腳藍灰色。 族群分布:廣布於歐洲到中國的歐亞大陸、印度及非洲南部。冬季時大群地在西藏、東南沿海及印度地區越冬,族群數量穩定。在台灣主要集中在台南市四草地區附近的魚塭及水域環境,度冬族群穩定約在800隻左右。 生態習性:度冬時通常成群出現在海岸附近的水田、魚塭、沼澤地帶。會在水面上游水,覓食時將嘴在水面左右掃動,以水生昆蟲、甲殼類及小型軟體動物為食。常發出笛音似輕柔「kluit、kluit」的鳴聲。 相似鳥種:高蹺鴴嘴部為長直狀,翅膀上沒有白色斑塊,腳部為明顯的淡紅色,且體型稍小一些。 生態威脅:主要的威脅來自於棲息地的破壞、工業區及道路的開發,將破壞原有之地貌,使得整個生態體系遭受影響,影響到鳥類的度冬與棲息。本種經常度冬的四草、大肚溪口及蘭陽溪口為保護區,但缺乏保護經營計畫。
撰稿者:方偉宏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2005年,方偉宏著,台灣受脅鳥種圖鑑,貓頭鷹出版社。
2 2003年,約翰、馬敬能等著,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
3 1991年,王嘉雄等著,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野鳥資訊社。
| 圖說:曾雲龍 攝提供人:方偉宏 圖說:曾雲龍 攝提供人:方偉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