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除了目前被識別出來擁有原住民身份的12族之外,還有一群原住民,雖然尚未被認定,但是他們在台灣歷史上曾經擁有龐大土地,卻因為在跟台灣漢民族的接觸過程中,由於清代政府統治與土地制度因素,而和漢人混居在一起,有的失去土地所有權遷徙到別處去,有的進入漢人社會體系成為地方性大家族,但是他們還相當程度的保持我族的意識、語言、宗教信仰儀式等等作為一個原住民族的識別元素,在台灣社會,被通稱為平埔族。這些平埔族有的已經被認定為台灣原住民,如分佈在宜蘭、花蓮的噶瑪蘭。但是有很多還在爭取,如分佈在台南為主的西拉雅族,苗栗台中一帶的道卡斯,高雄的馬卡道等等。 平埔族原來的意思,從字面上看「平埔」兩個字,就是「平地」的意思;「族」則是指稱某一特定的人群。就此而言,「平埔族」是用來指稱「居住在平地的人群」的簡易稱呼。在歷史文獻上,出現「平埔番」或「平埔熟番」的字眼,在台灣各時期志書中﹐主要是為了和「生番」與「高山番」做區別,意思在於這群人已經接受了國家制度性的管理之意。到日本人治理台灣的時代,平埔更成為戶口登記的一項族群分類身份。 目前經過學者的研究與整理,可以從文獻與田野資料中將平埔族分成十二族:噶瑪蘭(Kavalan)、馬賽(Basay)、凱達格蘭(Ketagalan)、龜崙(Kulon)、道卡斯(Taokas)、拍宰海(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大武壟(Taivoan)(土田茲,1985)。近年來語言學者李壬癸則是將之分成七族十四支:卡瓦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下分:馬賽(Basay)、雷朗(Luilang)、多囉美(Trobian)等三支】、巴布蘭(Baburan)【下分:道卡斯(Taokas)、拍瀑拉(Papora)、貓霧(Babuza)、費佛朗(Favoran)等四支】、拍宰海(Pazeh)、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下分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大武壟(Taivoan)等三支】(李壬癸,1992)。 平埔族在台灣文化上從來都是重要的參與者,雖然長期沒有在原住民社會議題這一個面向上受到關注,但是每年的年度祭典、地方性文化節,從媒體曝光度到文化能見度,都可以展現出族人在重新詮釋族群認同與族群價值上的活力,與給台灣社會帶來的文化豐富性。
撰稿者:陳孟宏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土田茲,1985,平埔文化資訊網 http://www.sinica.edu.tw/~pingpu/museum/introduction/title.htm
2 李壬癸,1992,平埔文化資訊網 http://www.sinica.edu.tw/~pingpu/museum/introduction/title.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