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賽夏族

  賽夏族(saysiyat),目前約有7000人。
  耆老傳說中,賽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尖山山麓移至大湖、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近代,在南庄鄉改隸苗栗縣後,就以縣界依行政區劃分為南、北兩群,但風俗祭儀、語言仍相同。北群自稱say-kirapa,主要分布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村的十八兒社(sipazi)、夏埔(Sigao)、比來社(pilai),多屬山地原住民;南群則自稱say-lamsong或say-waro,主要以苗栗縣境內南庄鄉東河村的瓦羅洛(walo)、卡拉灣(kalawan)、蓬萊村的巴卡散(pakaSan)、阿米希(’amisi)、泰安鄉錦水村的巴卡利(pakri)、馬陵(marin)、坑頭坑頭(inbawan)、獅潭鄉的百壽村(Saowi’)為居住範圍,多屬於平地原住民。其中,以苗栗縣南庄鄉最多,其次為新竹縣五峰鄉;而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隸屬於東河村。
  賽夏族南、北兩地域群不僅是地理行政區上的劃分且具有文化意涵。由於長久處於漢人及泰雅族兩大族群間,不僅生存空間受到兩族遷移與擴展的影響,在語言及生活慣習上也形成明顯的差異。南群因環繞在客家聚落間,與客家人接觸較為頻繁,文化表現明顯受影響。北群則長期與泰雅族部落混居,與泰雅文化關係密切。
  除地域上的因素造成族群界線的模糊,賽夏族的文化與傳說中,也曾出現與他族群接觸的故事,如:雷女(bi:wa' minkoringan)、矮人(ta’ai)的傳說。而歷史過程中的遷徙、族外通婚和收養等因素,也透露出賽夏族對各種外來文化兼容並蓄卻依舊保有賽夏族傳統的特色。尤其是傳統祭儀和氏族(Sinrahoe)組織的堅持,依然是賽夏族與其他族群的最大區別。
撰稿者:施雨欣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台灣歷史辭典』,http://taipedia.cca.gov.tw/Dict/DispText.aspx?id=4430
2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http://www.tacp.gov.tw/INTRO/FMINTRO.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