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鄒族

●分部
  分為阿里山鄒亞族(又分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卡那布亞族、沙阿魯阿亞族。鄒族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少部份居住南投縣信義鄉,合稱之為「北鄒」,與北鄒相對映,有稱之為「南鄒」的,居住於高雄縣(註 1)三民鄉「卡那布那布」與桃源鄉(註 2)「沙阿魯阿」族。總人口約七千多人。
●文化
鄒族人的社會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份:
  (一)大社(hosa):由幾個氏族聯合組成。北鄒有兩個大社,分別為達邦社與特富野社。鄒族的精神象徵為大社中的「會所」,為平時訓練青年和部落活動的中心,只有在大社中才可設立,一般村落中不能設立。
  (二)氏族(aemana):由幾個聯合家族組成,因血緣、收養、嫁娶組合的家族。可能有血緣關係,也可能沒有血緣關係,同一氏族之間禁止通婚。
  (三)聯合家族(ongo-no-emo):由幾個單一姓氏的家族組成,組成家族可以互用獵區、共食獵內、共有耕地、共有河流漁區、共有小米祭祀小屋(又稱粟祭屋)。
  (四)單一姓氏家族(emo)︰鄒族有男子集會所,少年在十二、三歲時就必須進入(夜宿)會所,接受歷史、文化、傳統技藝、狩獵的訓練。凱旋祭時,就是以男子會所(KUBA)為活動中心。目前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仍然嚴禁女性進入會所,在傳統民居裡,鄒族的男、女各有不同出入的門,也顯示鄒族是個父系社會的制度。
鄒族沒有階級制度,卻有幾個特殊地位的人物:
  (一)頭目(peogsi):由其一家族固定承襲。長老會議中最大氏族的長老為頭目,是部落會議的召集人,
  (二)征帥(yuozomu):爭戰、獵首的指揮官,有時可能是頭目,如果戰事頻繁,會有好幾個征帥。
  (三)勇士(maotana):在戰場上有特殊功勳的族人。
  目前傳統的價值觀與社會制度已被行政體系的運作所取代,只有在傳統祭典時,頭目、征帥家族的地位才會被凸顯出來,沒有了戰爭,所謂的征帥、勇士已不復存在,倒是家族長老的地位依然屹立不搖,年經人對長輩的尊崇不僅表現在文化上,也表現於日常生活當中。
●服飾
  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皮衣、皮帽是上山的主要裝扮。獵物的皮為衣飾是鄒族的特色。鄒人以柔軟的山羌皮做帽飾、以山鹿皮做皮鞋、以山羊皮做衣服。以紅色布料為主的衣服配上帶著羽飾的帽子,是鄒族男子的標準打扮。女子以頭巾纏髮,黑裙、藍色長袖上衣、刺繡精美圖案的胸衣為主。
●飲食
  其生產方式以山地耕作為基本,農作物以小米、旱稻、蕃薯和芋頭為主,兼以狩獵,捕魚及飼養家畜為輔助生產,狩獵一度成為主要生產,至今狩獵在祭儀中仍佔有重要地位。平日嗜粟酒、藷酒及煙草。
●祭典
  鄒族人的宗教信仰屬於超自然的神祇信仰。主要的神祇有天神、戰神、命運之神、獵神、土地之神、粟神、家神、社神等。
  (一)凱旋祭(或稱戰祭Mayasvi):時間大約在舊曆年二月間。主要是祭拜天神和戰神,在會所及其廣場前舉行。北鄒人的祭典。 
  (二)小米收穫祭(Homeyaya):屬於家族性的祭儀。在每年的小米收割完後舉行,大約在舊曆年七、八月左右。主要祭祀小米神,感謝牠對農作的照顧。是鄒族最重要的祭典,也是鄒族人的過年。
  (三)小米播種祭 (Miapo):通常在初春期間舉行,並將新收成的糧食供奉天神,祈求天神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藉著小米的播種儀式祈求今年的小米豐收。傳統上以男子主持,也是屬於家族性的祭儀。之後大宗的播種由女子執行。
  (四)子安貝祭 (Miyatjgu):南鄒人的祭典。是高雄縣(註 1)桃源鄉(註 2)沙阿魯阿族特有的祭典,每二年舉行一次,已失傳多年,在西元一九九三年才恢復。傳說沙阿魯阿族的祖靈藏在子安見(殼)裡,平時收藏在一個小壺裡,到祭典時才拿出來供奉。其原意接近祖靈祭。
撰稿者:黃雅鈴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台灣原住民族分部及介紹 http://www.tacp.gov.tw/intro/nine/nine.htm 九族文化村 http://www.nine.com.tw/culture_01_05.htm 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http://symuseum.myweb.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