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族18世紀前原居於蘭陽平原,十八世紀末期,漢人大量移墾蘭陽平原,與噶瑪蘭人發生許多激烈的衝突,造成噶瑪蘭人於1854年之後陸續遷移至花蓮和台東地區。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的噶瑪蘭人聚落,是現在噶瑪蘭人較集中的地區。根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統計資料,截至2006年1月,有辦理戶政統計的噶瑪蘭族人共913人,其中有507人居住在花蓮縣。這群噶瑪蘭人仍保有傳統語言,並編印噶瑪蘭語辭典等教材,做為鄉土教學之用。 關於噶瑪蘭族的起源地,至今尚未有一個定論。不過從其口傳故事Sanasai傳說的內容可以得出「南方島嶼漂來」的推論,並且,他們的祖先與哆羅美遠人、立霧溪流域猴猴人(甚至太魯閣人)、東北角馬賽人等的祖先,具有同源的關係。他們之所以在台灣分化成不同的族群,是因為遷徙到台灣的時間不同。 噶瑪蘭族是在距今大約二千年前遷入宜蘭平原,主要分成二支,分別在蘭陽溪的南邊和北邊各自發展。一支在三貂角登岸,經由頭城進入宜蘭,以打馬煙社為首,形成溪北各社;一支在蘭陽溪口登陸,以加禮宛社為首,形成溪南各社。當初登陸三貂角的噶瑪蘭人自稱Basai(馬賽),Kavalan(噶瑪蘭)則是進入宜蘭平原之後才產生的自稱。 進入宜蘭平原的噶瑪蘭人,以濱海地區為根據地,逐漸向內陸發展,多集中在海拔五至十公尺的海岸地帶居住,聚落型態是採取近河的小型集村。為了適應低濕的地理環境,他們的居住空間以干欄式房屋為主。噶瑪蘭人天生樂水,喜歡濱水而居,也是一支擅水的民族,其居住、飲食都與宜蘭平原的水系脫離不了關係。 十八世紀末(乾隆末年),漢人開始入墾宜蘭平原,這股入墾的潮流在十九世紀初(嘉慶初年)達到高峰,緊接著清政府將宜蘭納入版圖,使得噶瑪蘭人在宜蘭平原的生存面臨極大的挑戰。儘管清政府為保障噶瑪蘭人生存而設計出「加留餘埔」土地制度,但仍無法遏止漢人佔墾噶瑪蘭村落土地,於是噶瑪蘭村落從穩定的傳統社會文化狀態開始邁向動盪不安之途。 由於受到漢人在文化和經濟上所帶來的強烈衝擊,從十九世紀中葉(道光年間)開始,噶瑪蘭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遷徙活動。在此族群擴散過程中,噶瑪蘭人除在宜蘭平原境內開拓了頭城、蘇澳、三星等地區的分佈空間之外,也南下花蓮平原,在台灣東部開展出新的族群空間。其後,在花蓮新社落地生根的噶瑪蘭人,甚至成為噶瑪蘭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中堅,是今日噶瑪蘭復振、正名運動中最堅強的一股力量。從1980年開始,噶瑪蘭人就展開尋根及正名運動。經過長久的奮鬥,總算緊接在邵族之後,於2002年被官方正式認定為原住民的第十一族。 在噶瑪蘭族的文化特質中,織布是其最具特色的一部份。噶瑪蘭人的織布在其物質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其過去還未接觸漢人的傳統社會中。其衣物來源主要是靠家裡的女人從事手工織布而來。織布在當時的噶瑪蘭社會具有相當的經濟交換價值,可以用來賺取財富。所織的布也被當作財產一般,死後由母親遺留給子女。織布器具也專屬於女人,女人的織布工具變得很神聖,平常不能隨便拿出來,男人更不能碰,這是一種社會禁忌。 噶瑪蘭人所用的織布機和台灣其他的南島民族十分相似,從這一點來看,可以知道他們在物質文化的發展上是很接近的。而在織布材料方面,蘭嶼的達悟族與琉球群島的原住民,跟噶瑪蘭人一樣,都是使用香蕉纖維來織布,稱做香蕉布。噶瑪蘭人現在用來織布的香蕉莖是牙蕉,就是一般大家所稱的香蕉。另一種是芭蕉,但因其纖維不及牙蕉韌,所以很少用芭蕉。
撰稿者:張雯雅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國立編譯館主編《台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Pp.43-56,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2 張振岳,《噶瑪蘭族的特殊祭儀與生活》,台北:常民文化,1998。
3 詹素娟,《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