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道卡斯族

一百年前,伊能嘉矩稱族群為Taokas,而老一輩的族人則一直以「斗葛」自稱。大家所熟知的道卡斯族分佈和荷蘭人記載的地區相吻合,各聚落主要劃分成三大社群:
(1) 崩山群:在舊志中被稱謂的「崩山八社」或「蓬山八社」,主要是包括了現今的大甲東、大甲西、日南、日北、雙寮、貓盂、房裡、苑裡、吞霄等社。
(2) 後龍群:舊志中常被稱為「後龍五社」,包括後龍、新港、中港、加志閣、貓裡等五社。
(3) 竹塹社:位於新竹地區的單一聚落。
在竹塹社同時期曾經出現過一個眩眩社,但不久之後,它又從紀錄中消失
了,這個曇花一現的聚落有時會被歸入早期的竹塹社群內,有時會被納入「南崁四社」中。
道卡斯各聚落大部分的社是設置在沿海平原區的河階地帶,最南的是從現今台中西北部大甲附近一直向北延伸至苗栗、新竹沿海一帶,主要涵蓋了大甲溪流、大安溪、雙寮溪、房裡溪、苑裡溪、吞霄溪、後龍溪中港溪鳳山溪流域下游的狹長區域。
這三大社群彼此之間的關係是擁有共同語言的群體、血緣關係的群體或者是地緣關係的群體?截止目前為止,三大社群彼此之間的互動合作關係,在文獻上較明顯易見的就是「番屯」制度的統屬關係,於一七九一年(乾隆五六年)開始正式實行。當時是以社大丁多者為屯地,或數社合併作一屯。全台九十三個「熟番」社中,共設大屯四處,每處四百人;小屯八處,每處三百人。這些聚落在統一個屯的管理下,必須經常協調、溝通、調動屯兵、分撥埔地和月餉等事務,彼此之間的互動也一定是很緊密的。
關於道卡斯三大社群的語言關係,相關的資料非常有限。康熙年間阮蔡文的詩寫道:「離縣城較遠,風俗較變。北至中港;音語只一方,他處不能辨」;黃叔璥對於竹塹社寫道:「聲音略與後壟異,土風習俗將無同」。伊能嘉矩也曾經對這三大社群做過語彙比對,留下了一張以羅馬拼音紀錄的「大甲東社、新港社、竹塹社語彙對照表」,其中新港社採集的語詞最多,大約有五十個單字,反觀大甲東社和竹塹社僅約十個單字。語彙的數量雖然極少,但表上所見三社語彙的差異卻很大,十個詞彙中至少有五個是不同的。
早期道卡斯社群的主要辨識特徵之一是其頭髮:剪髮至額前,狀似鍋蓋的髮式。郁永河描寫在大甲社、雙寮社以及苑裡社看到的情形:「男女悉剪髮覆額作頭陀狀」;黃叔璥描述『北路諸羅番九』習俗時記載:「各社番皆束髮,未娶者或分梳兩髻於額角,惟此數社,則剪髮至額」;乾隆時期謝遂在《皇清職貢圖》(一七八九年) 描述『淡水廳竹塹等社熟番及番婦』也提到:「風俗,與德化等社相似,男剪髮齊額,或戴竹節帽」。
關於到道卡斯族的祭儀與信仰觀念,其相關的資料也非常少見。其中較具體描述的有光緒十九年《新竹縣志初稿》(一八九八年)。文中提及的農曆七、八月收穫後祭祖的儀式:如「做田」和「走田」、舉白布旗、全社歌舞、賽跑等,都是道卡斯族儀式的象徵。

撰稿者:陳雪娟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斗葛族人:道卡斯族研究導論>>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2 <<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 : 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洪麗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