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拍瀑拉族主要分布於大肚溪以北至清水以南、大肚臺地以西之海岸平原地帶。其主要聚落有四,分別為大肚社(臺中縣(註 1)大肚鄉(註 2))、水裡社(臺中縣(註 1)龍井鄉(註 3))、沙轆社(又名遷善社或迴馬社,臺中縣(註 1)沙鹿鎮(註 4))、牛罵社(又名感恩社,臺中縣(註 1)清水鎮(註 5))。拍瀑拉族主要歷經兩次重要的遷徙,一次是嘉慶年間移往噶瑪蘭,二次是道光年間移往埔里。依據荷蘭時代的戶口資料,17世紀拍瀑拉村落數、總人口與村落平均人口如下表: 年代(西元)村落數 人口 村落平均人口 1647 3 368 123 1650 4 454 114 1655 4 473 119 拍瀑拉族的生產方式原為游耕,但這種需要廣大空間的耕作方式隨著漢人勢力的擴張而不得不逐漸轉化。原住民在十六世紀與漢人接觸之後,逐漸採納漢人之灌溉水稻種植法,而使得原為釀酒之需而種植的稻米逐漸成為主食。拍瀑拉族最晚在道光年間遷徙至埔里之後,已放棄了原有的游耕與遷村,改以灌溉水稻種植,使用犁、鋤頭,並飼育水牛作為力役之用。此外,拍瀑拉族不食牛、犬;《番俗六考》另記載:「各社俱不敢食犬」、「沙轆、牛罵不食牛,牛死委於道旁群」。拍瀑拉族有飲酒的習慣,其祭祖歌中有:「今日週年,都備新酒賽戲祭祖……」的歌詞。《番俗六考》(《臺海使槎錄》)也記載:「(拍瀑拉族與巴則海族)酒用黍米浸水,越宿舂碎,和以草□,三、五日發氣,水浸飲之;一將糯米炊飯,拌□置桶中,逾三日,澄汁蒸酒,番極珍之」。此外,《番俗六考》也提及拍瀑拉、巴布薩、和安雅諸族皆有自製鹽的方法:「取海鹽泥鹵曝為鹽,色黑味苦,名『幾魯』」。 其衣著裝飾方面,在平埔族中較特別的是女子以紗做頭箍,稱為「荅荅悠」。《番俗六考》記道:「番婦頭帶沙頭箍,名荅荅悠,用白獅犬,毛作線織如帶,寬二寸餘,嵌以米珠。飲酒嫁娶時戴之。」這種裝飾也出現在巴布薩族的裝飾之中,是一種盛裝打扮。此外,也提到拍瀑拉、巴布薩與和安雅諸族:「項掛『衣堵』(瑪瑙珠)、眉打剌(螺錢)。」其裝飾可見一斑。 在祭典方面,《番俗六考》記載,拍瀑拉族每年二月舉行祈年祭:「每年二月力田之候,名『換年』,男女俱披雜攝色調苧紅襖,曰『色練』;或錦繡為之。……數十人挽手而唱,歌呼蹋蹄,音頗哀怨」。而七月粟米成熟,則舉行收穫祭。《番俗六考》更詳細描述了拍瀑拉族沙轆社收穫祭的盛況:「番婦及貓女為戲,衣戲,衣錦紵,簪野花,一老嫗鳴金以為進退之節。聚薪燃火,先可燭天,番婦供立,各給酒三大碗,一吸而盡。朱顏酡者為絕鮮,挽手合圍,歌唱跳舞;繼續逐踩蹋地,先作退步,後則踴躍直前,齊聲歌呼,惟聞得得之聲」。 拍瀑拉族的婚姻制度似乎是有入贅與婚娶兩制兼行。《番俗六考》記載他們:「如有兩女,一女招男生子,則家業悉歸之;一女即移出。」《東瀛識略》則謂:「引男至女家婚配,……亦有娶婦入室者。」似乎是習慣留一女、一男於本家。若有數男,即以長男娶婦,餘者出贅。《鳳山縣志》說拍瀑拉是:「或娶或贅」。此外,《諸羅縣志》、《彰化縣志》中還記載有:「已相配而淫者,被獲,縶而榜之;聚眾罰以牛、羊。」;《番俗六考》中亦有:「私通被獲,鳴通事,土官罰牛一。」的記載。撰稿者:王芳屏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平埔文化資訊網論文集,http://www.sinica.edu.tw/~pingpu/education/title.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