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弓箭

  在原住民傳統社會中,男子要負責砍伐、漁獵、建築房舍、戰爭等工作,在這些工作中表現優異的人,往往能得到族人的讚賞、肯定,特別是能獵取最多的野獸、砍取最多外人頭顱的人,也是最受村社人們尊敬的人,甚至因此成為頭目。所以,原住民男子的形象,往往強調其勇武的一面。
  傳統原住民男子的武器有長矛、弓箭、刀及西洋式的槍。
  弓箭可以用來打漁、獵獸與戰鬥,是往昔原住民重要的狩獵工具,但自從槍枝傳入部落後,戰鬥、捕獸多已改用槍枝。早在十七世紀中國人、荷蘭人來台開始,火槍即傳入台灣,當時平埔族群已接觸到槍枝,十八世紀時,槍枝的使用更為普遍,原住民用槍枝打獵,特別是捕鹿。其來源應是與平地漢人交易所得,十八世紀台灣發生林爽文之亂時,中部的岸裡社原住民隨同官兵作戰,他們使用的武器「鳥銃」即是槍枝。
  邵族在弓箭使用上也有長足的歷史與豐富經驗,本文以邵族為例,對弓箭的介紹如下:
  邵族袁家第七代袁福田補充說明,根據他們祖先傳說,各族的武器當中,邵族首先發明弓箭,霧社泰雅族首先發名「長茅槍」。
  邵族的弓箭有兩種,一種個人用的弓箭,弓本身用一種台灣話叫做「大長簧」的粗藤類樹枝,就是老師用來打學生的「教鞭」,這種教鞭不是「藤條」,而是一種韌性堅強的樹枝,根本無法折斷,彈性很強,可以把箭射得很遠。
  弓的「弦」,用「袋子絲」搓成(與絲布袋的麻系繩相同的材料),先浸在羌仔血或「鹿血」中,經過一禮拜,再埋在沙土中一個禮拜,強化弓弦的韌性和防水性,然後在弓的兩端鑽兩個小孔洞,把經過兩週歷練的「鹿血弦」捆在弓的兩頭,完成「弓」的製作。
  頭目袁福田說,至於真正邵族傳統的「箭」,箭頭不是金屬,而是「竹子頭」。而且一枝箭本身是用四枝竹子綑綁成一枝箭。
  頭目說,箭的做法,先用三支細竹枝,刻好鋸齒狀,把它們圍在外圈,將中央的一支最長的主箭包圍起來,能夠互相緊緊扣住,再用「袋子絲」(麻布袋的麻絲)緊緊捆成一支箭。
  中央的那隻竹子,箭頭處事先就應削尖,細火烘烤,使它更堅硬,不易斷裂。
  另外邵族還有一種射山豬的「巨形弓弩」,頭目說,這種弓箭非常大,需要兩個人一起拉,才有足夠的力量拉開弓弦。通常擺放在山上山豬經常出沒的地方,先設置陷阱,並放一些山豬愛吃的玉米或番薯,邵族人事先拉好弓弦,扣在作好的機關位置,拉一條繩子,當山豬跑過來,踢到繩子,長箭就自動射出,由於長箭長達兩三公尺,一次就可以把山豬射死,否則平常的弓箭,不但一次射不死,反而經常激怒山豬,使山豬發怒,回過頭來衝咬族人。
撰稿者:柯念寧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世紀容顏-百年前的原住民圖像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century/heroandhunt_hero.htm查詢日期:2006/03/14 2.見 洪英聖著,《台灣先住民腳印》,P324,台北市:時報出版,1993 3.見 阮昌銳編著,《台灣的原住民》,P37,台北市:省博物館,民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