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考古學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1950年代考古學者對於大甲、大肚臺地地區所稱之繩紋紅陶文化,1964-1965年進行「臺灣史前文化史研究計畫」之後,開始提出「牛罵頭陶器水平」做為此一階段代表,1970年代完成「濁大計畫」之後,仍以紅色繩紋陶或細繩紋紅陶文化為名。1975年考古學者宋文薰、連照美提出「龍山形成期牛罵頭相」做為此一階段名稱,1980年宋文薰、黃士強、劉益昌正式以牛罵頭文化做為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名稱,代表遺址為臺中縣(註 1)清水鎮(註 2)牛罵頭遺址。 本文化年代距今4,500-3,500年,遺址大多分布於中部地區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低位河階以及盆地邊緣地勢較高的地區,到了距今約4,000年前,並向河流中游丘陵山地地區分布。主要遺址有苗栗縣後龍鎮白沙屯遺址、造橋鄉談文湖遺址、三義鄉三櫃坑遺址,臺中縣(註 1)清水鎮(註 2)牛罵頭遺址,外埔鄉(註 3)麻頭路遺址、大甲鎮(註 4)水源地、火葬場遺址、神岡鄉(註 5)莊後村遺址、龍井鄉(註 6)龍泉村遺址、大肚鄉(註 7)頂街遺址、烏日鄉(註 8)下馬厝遺址、南投縣草屯鎮草鞋墩、草溪路、平林Ⅳ遺址、彰化縣彰化市牛埔遺址。 這個階段的陶器沿襲大坌坑文化的特色,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亦有少量黑色陶,手製,夾砂或泥質,紋飾以拍印繩紋為主,繩紋較前一階段細緻,另有圓凸點紋、條紋、方格印紋、櫛紋、籃紋、隆起紋、劃紋等不同的紋飾。這些紋飾大多施於肩部和腹部,器型有罐、缽、瓶、豆,有的帶有圈足、器蓋,此外並有紡輪和裝飾的陶環。牛罵頭等幾處遺址發現繩紋陶罐的口部上施有大坌坑式陶器的紋飾,其它遺址亦發現與大坌坑文化形制相似的陶罐,如頸厚唇薄低矮口部,或外緣帶有突脊的口部,推測這些和大坌坑文化有關。晚期陶器上的繩紋逐漸減少,逐漸演化成為素面紅色陶。石器的類型和數量,都相當豐富。常見的有斧鋤形器、石刀、石錛、石鏃、網墜、凹石、石片器、石核器等農業和漁獵的用具,此外並發現玉製的小型工具與裝飾品。 牛罵頭文化的農業發達,種植稻米等穀類作物,並兼行漁撈和狩獵。本文化是大坌坑文化晚期發展演變而來,而且與同一時期南部地區牛稠子文化之間有清楚的往來關係,在距今3,700-3,500年的階段逐漸轉變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的史前文化,而與營埔文化的早期相銜接。
撰稿者:劉益昌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溫振華、劉益昌。2001。《臺中縣清水鎮牛罵頭遺址地域資料蒐集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 劉益昌、溫振華、王淑津、林美智。2006。《「臺中縣縣定古蹟牛罵頭遺址調查研究計畫案」結案報告書》。臺中:臺中縣文化局。3 劉益昌。2004。〈牛罵頭遺址發掘與研究〉。《中縣文獻》,10:23-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