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牛稠子文化

史前考古學文化,屬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期,年代約距今4,200-3,300年。分布範圍涵蓋澎湖群島嘉南平原、高雄平原、恆春半島等。傳承自大坌坑文化,為細繩紋陶文化(又稱繩紋紅陶文化)一支。
早期陶器施加繩紋比例高,繩紋細緻,愈至晚期轉為素面,豆形器為代表器型。遺址常見貝塜分布,農耕石器豐富,墾丁遺址、赤崁遺址陶片上見稻穀印痕,臺南科學園區東北的右先方遺址出土大量稻米、小米及豆類遺留。不同區域器物風格有所差異,顯示在地化特色。
嘉南平原及澎湖的早期遺址澎湖鎖港遺址為代表,石器以橄欖石玄武岩為主,另見玉飾及貝飾。陶器則以紅褐色夾板岩陶為主,繩紋比例高,亦見彩繪;陶環開始出現,墓葬形式採頭向朝南之仰身直肢葬。晚期以臺南縣(註 1)仁德鄉(註 2)牛稠子遺址右先方遺址為代表,石器除橄欖石玄武岩外,另見板岩質地,玉環成為主流飾品。陶器則以紅褐色粗砂陶為主,器型見罐、大、豆、連杯等,器表以素面為主,繩紋比例低,但常見著黑彩,陶環以灰黑泥質陶為主,環面常飾各式劃紋。墓葬形式同樣採頭向朝南之仰身直肢葬,並以大葬具來埋葬嬰兒。
高雄平原北部以彌陀鄉漯底遺址為代表,近水平歛口罐為其特色。高雄平原南部早期則以林園鄉(註 3)潭頭山遺址為代表,以紅褐色泥質陶為主,器型有罐、大、豆形器、高頸瓶等,多於折肩下施加細繩紋,亦見大量橄欖石玄武岩石器,器型有斧、錛及靴形石刀。晚期則以林園鄉(註 3)鳳鼻頭遺址夾砂紅陶期為代表,器型有罐、杯、缽、大等,器表以素面為主,部分施加紅彩。
恆春半島早期以墾丁遺址為代表,橄欖石玄武岩石器數量轉少,器型除斧、錛外,另見靴形石刀。陶器同樣見有高頸瓶、豆形器等。除石器外,另見大量貝刮器。見石板棺葬姿改採頭向朝北之仰身直肢葬。晚期以鵝鑾鼻第二遺址為代表,素面陶比例大增,部分器表施加各式紅彩。


撰稿者:朱正宜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Kwang-chih Chang et al. 1969. 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 New Haven: Dept. of Anthropology, Yale University.
2 李德仁。1992。〈臺南縣仁德鄉牛稠子遺址試掘報告〉。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
3 Cheng-hwa Tsang. 1992. Archaeology of the P’eng-hu Islands.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4 李光周等。1985。《墾丁國家公園考古調查報告》。「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報告」17。屏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5 連照美。2007。《臺灣新石器時代墾丁寮遺址墓葬研究報告》。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