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考古學文化,屬金屬器時代(又稱鐵器時代),約距今2,000-400年。1950年因臺中縣(註 1)外埔鄉(註 2)麻頭路遺址(舊稱「大甲貝塚」)的發現,臺灣考古學界開始對番仔園文化有初步的認識,後續因考古學者石璋如、宋文薰、張光直等人的發掘與研究,確認基本文化特質,1965年宋文薰正式以番仔園遺址做為文化期相的命名遺址。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的海岸地區,從大肚臺地西側的緩坡,往南至八卦臺地,北至苗栗縣南部的海岸丘陵,向東延伸至臺中盆地,代表性遺址包括臺中縣(註 1)大甲鎮(註 3)番仔園遺址、麻頭路遺址、清水鎮(註 4)的清水中社遺址、龍井鄉(註 5)山腳、龍泉村遺址、大肚鄉(註 6)頂街、船仔頭遺址、臺中市南屯‧山仔腳遺址、惠來里遺址上層、彰化縣彰化市八卦山遺址等。 本文化的主要特徵為俯身葬與小型貝塚,出土遺物包括各式骨角器、鐵製器具、少量的粗製石器與大量精製陶器,部分遺址並可見玻璃珠、瓷器、硬陶等外來物品,從粗製石刀、貝殼與動物骨骼的殘留,考古學者普遍推斷其生業型態應同時包含農業、採貝及狩獵。 1999年考古學者劉益昌依文化內涵的差異,將番仔園文化分為早期的番仔園類型、晚期的鹿寮類型,番仔園類型以番仔園遺址為代表,出土臺灣史前墓葬中罕見的俯身葬,陶器以灰黑陶為主,紅褐陶次之,並發現有少亮磨光黑陶,外表常見有刺點、圈點、壓印和刻劃的帶狀紋飾,器型有侈口鼓腹的罐、缽等,陶質佳且火候高;鹿寮類型以臺中縣(註 1)沙鹿鎮(註 7)鹿寮遺址為代表,其特點為出土不少玻璃珠甚至青花瓷、硬陶等外來物質,陶器以淺褐色陶為主,器型以外翻轉大口的罐形器為主,器表多經過抹泥、研磨,腹部常見方格或條狀拍印紋,陶質更加細緻。 兩種文化類型究竟為單一文化演變過程的階段關係,或異文化間的取代或融合關係,仍須更多資料,但多數學者認為番仔園文化應與中部平埔族間有極密切的關係。
撰稿者:曾宏民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石璋如、宋文薰。1956。〈鐵砧山史前遺址試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8:35-50。2 宋文薰。1965。〈臺灣西部史前文化的年代〉。《臺灣文獻》,16(4):144-155。3 宋文薰、張光直。1954。〈臺中縣水尾溪畔史前遺址試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3:26-38。4 劉益昌。1999。《存在的未知:臺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5 劉益昌、曾宏民、李佳瑜。2007。〈番仔園文化的再檢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2006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