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上白礁

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間,福建省同安縣(今龍海縣)白礁鄉人隨著鄭成功軍隊來台,途中鄉人為求路途平安、開拓順利,便從白礁鄉慈濟宮奉迎保生大帝作為渡海保護神,於3月11日在漚汪溪(今將軍溪)畔的頭前寮登陸,後定於學甲,並在此建廟。
學甲慈濟宮建廟完畢後,信眾會在保生大帝誕辰前約4天左右將神像請回福建白礁鄉祖廟進行「謁祖」,這習俗一直持續到西元1920年兩岸交通中斷才停止。而在西元1945年台灣光復後,信眾將祭祖地點改在將軍溪畔舉行,建立一座白礁亭並立碑,好讓鎮民能以遙祭方式祭祖,而祭典最後會在漚汪溪取水,追念祖先開山墾荒不畏艱難的精神,整個活動即為「上白礁」。
上白礁祭典以學甲慈濟宮最出名,日期訂於每年的3月11日。當天由學甲十三庄民組合成一支大香陣前往先民登陸地頭前寮的白礁亭進行「請水火」謁祖,遙祭大陸白礁鄉慈濟宮祖廟的祭典。
活動內容包括祭典和遶境。祭典當天早晨,先由地方官員、各地角頭和信眾們入廟行禮膜拜,接著把保生大帝請入神轎,後展開遶境儀式。隊伍由百足真人「蜈蚣陣」領軍,信徒們排成長龍匍匐地上,讓蜈蚣陣由頭上跨過,據說有消災解難的神效。
另一個舉行上白礁祭典的地方為將軍鄉(註 1)的金興宮白礁亭,位於慈濟宮白礁亭之西,相距2公里,但舉行時間在學甲之後,為3月14日上午。早先其地因庄小人少,場面規模亦不如學甲盛大,鮮為外人所知。而自民國78年起,啟用民國77年10月底建成的白礁亭及2月間33位委員至大陸祖廟福建同安縣角美鎮白礁社的慈濟宮謁祖進香,迎請4尊保生大帝回來後,祭典場面變得壯觀。
上白礁是一種既祭神又祭祖,非常具有特色的台灣民間習俗,學甲慈濟宮的上白礁,不但是西南沿海龐大的宗教活動,同時也藉此彰顯飲水思源,血濃於水的民族精神。
撰稿者:劉玉珍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黃文博《南瀛民俗誌(上卷)歲時信仰篇》,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89
2 華夏經緯,http://www.huaxia.com/tw/index.html
3 光華畫報雜誌社,http://www.sinorama.com.tw/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