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信仰是臺灣西南沿海重要的民間信仰,王船祭則是王爺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科儀。王爺崇拜原屬瘟神信仰。臺灣在漢人拓墾之初,瘴癘瘟疫肆虐,因此形成瘟神信仰興盛。臺灣早期王船祭多因王船飄至,民眾畏懼瘟疫而舉行醮典以祈求遠離疾厄。 在祭拜瘟王「王醮」中,有送王船的習俗,即製作一艘王船,讓其隨波飄流出海,以期將瘟疫驅逐出境。西港慶安宮鑒於年年放王船,所費不貲,因此便首創將送王船的儀式改為「燒王船」,一般俗稱流放王船為「遊地河」;將船焚燒,讓灰燼升天為「遊天河」。 祭典前的4、5個月,先在廟前搭起棚子,準備打造王船,打造前預先擲筊請示神諭,動工施建,並在棚子內安置神位,供建造工人上香禮拜。王船不僅與實船幾無分別,且能航行於海,王船的製造過程,包括木工、雕刻、油漆、彩繪四個階段。 送王船前,王爺及其兵將陸續迎請登船。在燒王船前有王船「陸地行舟」的遊行活動,送王船的方式以拖拉為主,王船底部不裝輪具,僅左右各加一支長木作平衡,船身左右各套一條長索,由信眾自由參與拖拉;船上神職人員沿途拋撒金銀紙,向路經之地的大神小鬼借道,今日已演變成「平安符」,沿途信眾紛紛搶拾。 船前「開水路」早年是由「五角頭」輪流持鋤頭拖地前導,並由一人提水壺滴灑,以示「水到渠成」,王船順流而行。王船所經之地,村民備香案祭品、手持清香,恭送王船經過。 王船依神示方位就定位後,將信眾「添儎」的金銀紙錢傾倒在王船四週,待一切就緒即點燃火化,神轎、陣頭、童乩和「旗牌官」,則遶船三圈並作「犁轎」或行禮,以示恭送「代天巡狩」上天繳旨。 最後將船放在堆積如山的冥紙上,並將信徒奉獻的糧食、冥紙等日用品搬上船,隨後紙糊神像、凶煞及瘟王神像也陸續被請到船上。吉時一到,道士用火把點燃冥紙,熊熊的烈火便開始在船身的周圍蔓延起來,神轎、陣頭及人潮也逐漸狂熱。當船身化成一團火海,王船便在熾火烈焰中被送走。
撰稿者:丁雅玲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景文技術學院http://www.jwit.edu.tw/~leisure/human-2.htm#人文旅遊-2
2
3 南瀛觀光資源網
4 http://travel.tnhg.gov.tw
5
6 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
7 http://www.pu.edu.tw/~folktw/index.html
| 圖說:東港燒王船(林茂賢攝影 徐溢孺提供)提供人:丁雅玲 圖說:王船繞街(林茂賢攝影 徐溢孺提供)提供人:丁雅玲 圖說:王船上的成員(葉志峰 攝影)提供人:丁雅玲 圖說:燒王船(葉志峰 攝影)提供人:丁雅玲 圖說:溫府千歲(葉志峰 攝)提供人:丁雅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