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兩個字拆開來說就是以植物來形成的鋪蓋面,指的是同一個時間,相同一地區共同生長在一起的植物,通常英文是以Vegetation來表示,在台灣也有人翻譯成植群來稱呼。另一個與植被幾乎同義的名詞為植物社會(Plant community),植物社會這名詞通常是用在調查了一個完整的區域,利用統計方式客觀的將這個區域的植物種類分為一群群,每一群則可以叫做植物社會,所以通常是比較小尺度的區域;而植被用在比較大的一個空間尺度。 植被是可以說是陸域生物圈中最顯著的生物單位,即便在嚴寒的凍原地區,夏季時也有矮小的地墊植物出現。使用植被這樣的字眼來稱呼一群植物,常有一個著眼點意指共同生活在一起植物群是一整體,有一致的表現,可以視作一個生物複合體看待。特定植被被型的出現與樣貌通常對應著特定的氣候類型,譬如溫帶落葉森林、熱帶常綠林、熱帶稀樹草原等,植被型內也常常伴隨特定的動物,共同構成一個很有特色的生態系。人類的活動開發也會影響植被,譬如森林遭到砍伐破壞會形成次生林,砍伐造成森林地表光線增加,使得不耐陰的植物種類(即種子萌發需要高R/FR的種類)可以快速生長,成為當地植被中的新組成份子,而改變了植被特色。 植被的描述介量有很多,可以分為兩大類來說明,一是描述方式有牽涉植被類型裡的物種鑑定,例如物種組成、優勢情況、空間分佈等,一種以植物名稱來命名植物社會的方式可以說明這樣的描述觀點,如以台灣溪谷地區江某為優勢,大葉楠為最有特色植物的植物社會,稱之為大葉楠-江某型植物社會;另一類不涉及物種鑑定描述植被的結構,如生物高度、植物的生理變化(針葉、闊葉、落葉與否)、主要植物習性(喬木、灌木、草本植物),譬如說落葉闊葉林。無論描述方式有沒有牽涉物種鑑定,描述的方式均可能是定性或是定量,利用這些介量我們可以客觀的將植被進行分類。 有關於植被的調查早在十九世紀就有植物學者對於植被組成在大尺度上,如何受到氣候的影響相當有興趣,仔細走訪各地區,收集物種以進行物種與氣候帶關係的研究。台灣也在當時有植物學者造訪採集;據說有系統的進行植群分析,起於19世紀的俄國學者,當時的他們已經使用植物社會學(Phytosociology)這樣的名詞,進行所謂的梯度分析(gradient analysis)。二十世紀時植被的研究大放異彩,許多學者更活靈活現的將一區域的植被看一個體,探討他的成因(受環境因子的影響),生死(演替、更新變化)等等,奠定了許多研究分析法,並產生了許多學說如植被極盛象說、演替學說、植被不平衡說、森林孔隙新等等。由於環境保護對於大氣溫室氣體等監控,如何連結物質循環在植被這一環節上的通量,尋求調控氣候變遷,是現在生態系功能訊息的需求,而藉由分子工具的探索,可能有助於我們了解植被間的關聯來源及各物種族群狀態,也是現在植被研究上的熱門話題。 最早紀錄台灣植被的描述是在清朝時郁永河的"裨海紀遊",裡面曾描寫18世紀時澎湖的吋草不生、台南的枇杷、香蕉果園,中台灣大肚山一帶、北台灣北投低海拔地區"林木如蝟毛,連枝累葉,陰翳晝暝,養是太虛,如井底窺天"以及"林木蓊翳"的森林景象。在日據時代在殖民地效用主義的驅使下,台灣的植物種類被蓬勃的研究,也奠定了光復後60年代年植被研究的興盛,如柳榗、章樂民等,以樣區調查分析描述為主要造就一類精緻的報告模式。在80年代蘇鴻傑老師更將植被研究方法詳細描述,為台灣島植被作一垂直及水平面上與海拔與氣候帶相關的植被分類,台灣植物誌依據蘇老師的分析,又根據相片基本圖將台灣現生的植群區別為11個類型,顯示類群分布受到海拔高度、地形、坡度、雨量、溫度及人類活動影響。形成了台灣至今人最盛行的植被描述方式。承襲著這些基礎目前台灣林務局正在進行著台灣植群調查及繪圖的工作,檢討著過去調查所遺漏的地區,設立普及全島新樣區,以求更詳細的植被分類系統及定性定量描述,希望能為台灣建立完整的植被基礎資料,以提供資源保育,利用與永續發展的參考。
撰稿者:范素瑋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黃增泉等《台灣植物誌第一卷》,台北:台大植物系,1994
2 陳玉峰《台灣植被誌第一卷》,台北:玉山社,1994
3 宋永昌 《植被生態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4 蘇鴻傑《台灣天然林與植群型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 17(3)1-14,1984
5 郁永河 《裨海紀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Vegetation | 圖說:台灣少數僅存低海拔原始林外貌--南仁山區提供人:范素瑋 圖說:台灣中部中海拔真闊葉混合林的外貌提供人:范素瑋 圖說:臺灣中部受人為開發影響嚴重的植被景觀提供人:范素瑋 圖說:臺灣高海拔地區的鐵杉林,下層為箭竹提供人:范素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