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灰釉

一、 何謂灰釉
灰釉(ash glazes)意指在釉藥配方中,全部或部分地以天然植物灰做原料調配製成的釉藥,稱之為灰釉。林芳容對灰釉下其定義:當釉藥中草木灰之含量高於25%時,草木灰將影響釉藥的表現,故將釉藥中所含草木灰之重量達25%者稱為草木灰釉。以古代中國製陶為例,古時陶工普遍採用石灰石和某些特定植物枝葉一起燃燒成灰,備妥灰類後再搭配適量的土石製成釉藥,這樣的釉材來源選擇不僅成為中國陶瓷的一大特色,直接或間接的也影響周邊的越南、韓國、日本、台灣等東亞地區,此方式有別於西方源自礦石的釉藥系統。
現代的陶藝家普遍將灰釉分為兩類:(一)自然灰釉-以植物為燃料的窯,於燒窯時自然降落於坯體上的植物灰,經高溫與坯體表面共熔後所產生的釉藥面,「柴燒」即是這樣形式所產生的灰釉。(二)人工灰釉-收集處理後的植物灰,以全部或部分的植物灰經人工方式調配並施於坯體上,經高溫燒製後所產生的釉。
草木灰在組成上變動大,即使是同一種樹木也會不一樣,想要使某地得來的草木灰其組成一律,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若要使用草木灰配釉,就是靠試驗和檢驗的手續來決定。於筆者的研究經驗中歸納原因,主要是由於草木灰中所含成分會因植物的種類,和其生長的氣候環境、壤土結構、採集季節、砍伐部位和處理方式而有所不同,使得灰類中的組合成分會有相當的差異,加上灰的收集和處理既費工又耗時,因此並不受低成本與規格化量產工業陶瓷所青睞;但是草木灰所調製而成的灰釉,經由高溫燒成後的釉色韻味幽雅,具有溫潤的氣質與格調,是一般礦石原料之媒熔劑無法複製或趕上的。
二、灰釉的歷史發展
古代中國的窯經改良後,普遍溫度都能燒到1200℃以上,或許早在紀元五百年以前,由於倒焰式的窯體出現,它保存和利用木材火的熱而不使其直接從煙突中逃失,因而發展出在高溫下溶化的新型釉。古代人收集草木灰來當釉用,相信是中國古代的製陶先民,發現在窯室磚壁上附有具光澤的落灰薄釉,以及自然落灰在坯體的一面或肩頸部形成的光澤釉面,還有其他尚未熔解的落灰薄片,因此試圖以人工的方式施塗草木灰為釉,成為灰釉的根源。中國商朝時期即開始燒製具有灰釉的原始瓷器。何啟民(民75)曾針對故宮博物院的河南安陽殷墟遺跡中一塊帶青釉之破片進行研究,認為該近於瓷化的釉陶破片,具有人工施塗的釉跡,燒製溫度約1200℃左右;張康福(民76)亦將其作化驗分析比對,證明商周之高溫釉中以草木灰為助熔劑的主要來源。
於東漢時期,浙江地區已燒出了達1300℃的青釉瓷器,坯體與釉質經顯微結構分析,其物理化學性質和外觀質量都以達到瓷器的標準,推斷當時是以瓷石混合草木灰製釉;自東漢、五代到北宋以前的這段期間,製備青釉都是引入草木灰所調製。林芳容分析蔣祈所著「陶記」一書,推論中國在南宋開始及以後,使用石灰石燒煉植物灰,引入釉中,再將釉灰與釉石相調合為釉藥。由此可知中國歷來釉藥的配製,仍以草木灰構成釉藥中的主要原料。
早期台灣先住民的粗陶無法滿足移台漢人所需,因此台灣的日用陶瓷品自明代以來(十七世紀)大多由中國所輸入,大約於清代初期(十九世紀)中國的燒陶技術渡海來台,台灣日用陶器的燒製才比較普及。台灣早期的釉藥都是從自然界的天然物質收集配製,如俗稱的「泥灰釉」主要以木灰和泥漿所組成;木灰裡主要包含雜木灰、相思樹灰、樟腦木灰、稻殼灰、香茅灰等,泥漿則以紅土、瓦土、黃土攪拌而成,兩者相為調配製釉,視坯體的溫度或燒窯的溫度的不同,調配的比例就會有所調整;台灣光復初期,流行使用鉛釉為原料,各窯場利用廢電池的鉛棒,製做廉價的鉛釉,後來公賣局規定不可使用鉛釉製作酒甕酒器,因此才再度改用草木灰調配低溫紅土、長石粉、玻璃粉等作為釉藥配方。
貳、植物灰的處理原則
在製造灰釉的處理過程中,必須先燃燒適當的草木灰,之後加水成為泥狀除去異物,過篩60-100目以便施塗,並浸泡於清水中二至三天以後,使下層灰燼會逐漸產生沉澱,上層則產生黏性液體,倒掉這些液體後在重新加水浸泡,重複處理幾次,一直到洗灰的水澄清不在黏稠為止;這些黏性液體是灰類中所含的鹼性鹽類,這些溶於水的鹼性物質可能使釉藥呈色變差,而且灰的成分和溫度會不容易控制,所以處理灰的方式和水洗靜置的次數將影響灰釉的控制變因。
程道腴則認為:處理灰類在和水過篩後,靜置灰水混合物讓其澄清,撇去上面的清水再洗一次就好,因為洗太多次會去除太多的鉀灰可溶性鹼類,因而降低灰做為熔劑的效果。筆者參訪過部分的陶藝家喜歡使用未經水洗過的灰,刻意保留水溶性鉀鈉以及灰中雜質,在燒成時朔造意外的變化與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在處理灰的方法,會因著重燒製效果的變化、實驗控制變因的多寡、個人習慣的程序方法因而相異,於是會有不同的方式處理收集來的植物灰,並無硬性的規定。

撰稿者:羅紹綺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林芳容(2000.7)〈草木灰釉的歷史與燒製實驗方式〉《中華民國陶業研究學會會刊,第十九卷,第三期》頁15、16 程道腴(1996)〈製陶瓷用的黏土和釉〉新店市:徐氏基金會。頁6205。林芳容(1998)〈草木灰釉燒製實驗模式之研究-以中學生活科技課程教學之應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頁17 鄧淑慧(2005)〈酒甕的釉色與燒成〉《陶藝季刊。46期》台北市:五行圖書。頁26-29 陶青山(1984)〈陶藝釉藥〉台北市:武陵。頁122
相關圖片
圖說:龍眼樹灰釉-第一屆玉山陶藝獎 入選-羅紹綺
提供人:羅紹綺相關圖片
圖說:檳榔樹灰釉-台灣省第五十五屆全省美展工藝類 優選-羅紹綺
提供人:羅紹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