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新竹州

日治時期臺灣的行政區。北以林口台地、東以雪山山脈臺北州相鄰,南側以房裡溪、大安溪臺中州分界,西側面臨臺灣海峽,約今日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之範圍。一般行政區域面積2,741平方公里,蕃地面積1,828平方公里,總面積4,569平方公里,約占臺灣本島1/8。
新竹州轄境合併1910年(明治43年)所設原新竹廳全部、桃園廳大部分和臺北廳小部分而成,名稱沿用自原新竹廳名。州治設於新竹街,下轄新竹、中壢、桃園、大溪、竹東、竹南、苗栗和大湖等8郡。郡下普通行政區再細分為若干街庄;涵蓋泰雅、賽夏原住民領域的大溪、新竹、竹東、竹南和大湖等東南5郡,則有特殊行政區「蕃地」的設置,以統領各部落(時稱「蕃社」)。州成立之初,下轄4街(新竹街、桃園街、大溪街和苗栗街)38庄;其後,部分的庄升格為街,如中壢和竹東;新竹街則在1930年(昭和5年)升格為新竹市;1941年,六家庄和舊港庄之頭前溪北地區合併,改稱竹北庄,頭前溪南地區則和香山庄同時併入新竹市轄境。改隸之前,最終統有1市5街37庄。
新竹州的產業發展、交通網絡和人口分布,深受地形特徵的影響。境內地勢略呈由東往西傾斜;地形多以丘陵、台地和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相對較小。若以出石門隘口後的大漢溪河段為基準向西南延伸成一軸線,大致可劃分為西北和東南兩大部分。西北區塊自北而南由林口台地桃園台地中壢台地湖口台地飛鳳山丘陵竹東丘陵、竹南丘陵和苗栗丘陵的全部或部分構成;平坦地則分布於其間的大漢溪、鳳山溪頭前溪中港溪後龍溪等稍具規模的河谷階地與切割台地的細小溪流兩側,以及形勢逼仄的海岸地帶。東南區塊的廣大山地則分屬加裡山山脈和雪山山脈的西翼部分。
歷經清代200餘年的拓墾,來自中國福建、廣東的移民憑藉原鄉的維生方式分別聚集於海陬、市街、鄉野和山區等地。日治時期,隨著殖民政策的推行、交通網絡的革新和市場需求的變化,產業形態和人口結構也隨之轉變。在廣大農村地區點綴若干行政中心和中地型市街的傳統分布形態中,增添了依賴資源的工業、礦業和林業聚落
在殖產興業的政策指導下,殖民政府至少在新竹州推行過4項重大事業或獎勵措施:
(一)興修灌溉工程以增加水田面積。其中,以1926年(大正15年)通水的桃園大圳影響最鉅,受益面積約2萬2,000餘公頃(23,000甲),主要分布在桃園台地和標高110公尺以下的中壢台地一帶的土地。
(二)設置推廣機構以促進農業增產。分別於重點地區建立農業改良或其他試驗、調查等指導獎勵機關,以達到獎勵增產之目的,如新竹市街的州立農事試驗場、楊梅平鎮的茶葉試驗支所、新竹香山的柑橘指導園和大湖的蠶業試育所等。除水利尚稱便利之所可種水稻外,丘陵、台地栽植的作物以茶和柑橘最為著名。茶產量占全島2/3,柑橘則不但運至日本內地,更輸出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
(三)引進近代工業以推動產業升級。當時設立的工業類型主要有2種,一為農產加工業,一為礦物資源相關產業。農產加工業以製糖業為最大宗,大規模的新式工場位於新竹、竹南、崁子腳(今桃園縣中壢市內壢)和苗栗4處;其餘的製茶、精米碾製、製帽、蓪草紙加工等工坊,亦多分布在州內各中小型市街如中壢、桃園、大溪和苑裡等地。由於本州的丘陵、山地蘊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炭、石灰石和矽砂等多種礦物資源,在原料產地發展各具特色的新興工業;如「日本石油株式會社」和「日本鑛業株式會社」,分別在苗栗錦水和新竹竹東開採天然氣,後者更利用附近生產的矽砂為原料製造玻璃。
(四)開發森林資源以厚植國計民生。本州國有林野面積廣大,並以山地所占比例較高,於大正、昭和年間,施行森林計畫事業。本州廣達15萬餘公頃(155,000甲)的國有林野,相繼被區劃為南庄、竹東、大溪、大湖、八仙山和太平山等事業區,並依個別森林分布和利用系統的差異編有「施業案」(經營計畫),以資經營管理。此外,鹿場大山和大安溪上游地區出產的扁柏、紅檜和肖楠更名聞遐邇。
農林工礦原料的供應和產品的運輸,有賴於交通網絡的革新。以前清官道為基礎所延續或改築的縱貫公路,由東北向西南穿越州內人口密集、產業發達的走廊地帶;縱貫鐵路則除了龜山、桃園、楊梅和湖口等地外,路線大致與縱貫公路平行,並於竹南分出臺中線(即山線)和海岸線(即海線)繼續往南延伸。郡治所在大多位處縱貫鐵、公的路線上,用以連結區域間交通;區域內部亦以其為端點,向區內各地或侵入山區鋪設手押台車軌道,再於大正末年將軌道陸續升級為自動車道,以提供更迅速、便捷的運輸服務。
然而,雖有各種有利條件以改善農業生產、交通系統的完備使得貨暢其流、新興工礦林產業崛起提供勞力需求,仍然無法消化長期在本區台地、丘陵和淺山一帶形成的人口壓力。於是,桃園大圳灌區不及的中壢、湖口台地農業生產力增長有限,加上原本在竹苗丘陵等地從事伐樟製腦的勞動力因產業不振而流出,皆使該地自大正年間開始興起一波移民潮。原居該地的客家人陸續移往彰化竹塘、雲林二崙和高雄手巾寮等河川工事後新生的浮覆地,南投中寮、嘉義中埔和臺南楠西等地沿山的丘陵地帶,以及花東縱谷的邊際土地。新竹州成為日治時代本島主要的人口移出地。

撰稿者:葉爾建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施添福。1982。《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地理研究叢書」1。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 新竹州役所編。1985。《新竹州要覽》。「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229。臺北:成文(據1937年排印本影印)。
3 新竹州編。1938。《新竹州勢一覽:昭和十二年》。新竹:新竹州廳。
4 新竹州編。1940。《新竹州要覽:昭和十四年》。新竹:新竹州廳。
5 新竹州役所編。1985。《新竹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昭和十五年》。臺北:成文(據1940年版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