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中州

日治時期臺灣的行政區。東以中央山脈山稜線為界與花蓮港廳為鄰,西面臺灣海峽,南隔濁水溪、新高山(今玉山)、鹿林山與臺南、高雄兩州相望,北以大安溪、次高山(今雪山)、南湖大山與新竹、臺北兩州作分界。管轄臺中市及大屯、豐原、東勢、大甲、彰化、員林、北斗、南投、新高、能高、竹山11郡,範圍相當於今日臺中市臺中縣(註 1)彰化縣南投縣,州治設於臺中市
州名取其位於臺灣中部之意,行政區劃形成於1920年(大正9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將原臺中、南投兩廳合併為臺中州。
1920年進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劃定了日治後半葉的行政統治藍圖。日治時期利用各項市區改正與都市計畫,對臺中市街積極營造,使得臺灣中部的區域中心由原先清代的彰化城(街)、鹿仔港街,北移至臺中市街。不同於往昔彰化城與鹿仔港街行政、商業機能分立的景象,臺中市街擔負起臺中州的行政、商業核心雙重角色,成為中部地區名副其實的區域中心,戰後更為全臺僅次於臺北、高雄的第三大都市。以臺中市為首的臺中州,下包含有豐原街、東勢庄(後升為東勢街)、清水街、彰化街、員林街、北斗街、南投街、集集街、埔里街、竹山庄(後升為竹山街)10個地區中心,再利用地區中心統合所屬郡下的各個街庄,使得臺中州下構成一套層層分級的中地都市體系,各都市所在地的信用合作社、金融業、公司行號等皆蓬勃發展。
州內東西橫貫的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等大河,自清代以來的季節性洪氾屢次造成沿岸居民生命財產極大損失,大正年間以後臺灣總督府積極地對於各河川進行築堤整治工程,約束河川的頻繁改道,不但保障了居民生活,廣大的河川浮覆地更成為資本家與島內外移民者的新天地。
在物產方面,州下不同的地形特徵成為多樣化農業經營的最佳舞台。臺中州地勢呈現東高西低,由最東側的中央山脈山稜線向西,漸次下降至濱海平原。東部的東勢、能高、新高3郡山地面積廣大,為主要的山林產業分布區,設置有八仙山林場開發中高海拔的溫帶及寒帶林,林場以蘊藏檜、紅檜等珍貴原始林為一大特色。其餘郡市或參雜部分的丘陵、台地,但大致以平原為地形主體,是主要的農業生產區:淺山丘陵多以生產樟腦、芭蕉、鳳梨、柑橘、桂竹等農產為主,廣大的平野則為稻米與甘蔗的生產地,如豐原的葫蘆墩米、員林的青果。此外,利用初級農產品加工的製糖、鳳梨罐頭、大甲帽蓆藺編、製麻等工業都相當著名。
為便利物產集散或人民往來,日治時期修築有縱貫鐵路臺中線(今縱貫線山線)、海岸線(今縱貫線海線)、指定道路、私設鐵道、手押臺車道等多條交通線路,各條交通線以臺中市為中樞向外放射,連絡州內、外各地。在島外交通方面,西部海岸線開設有梧棲、鹿港兩特別港,做為與中國對岸的貿易口岸,輸入棉布、海產、酒、紙等物品,輸出州產的米、砂糖、青果。由於臺中州無國際港可與內地(日本)往來,因此州下的米、帽子、芭蕉、砂糖等重要內地移出品,僅能藉由鐵路或縱貫道路,運輸到北部的基隆港或南部的高雄港,再轉運日本。日治後期為解決臺灣中部無港的情形,乃計畫在梧棲興築新高港(今臺中港)做為新的國際港,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告中止。

撰稿者:葉韻翠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1921。《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2 杉目妙光。1934。《臺中州鄉土地志》。臺中:棚邊久太郎。
3 臺中州役所編。1926。《臺中州要覽:大正十五年》。臺中:臺中州役所。
4 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編。1942。《土木事業概要:昭和十七年》。臺北: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
5 泉風浪編。1922。《臺中州大觀》。臺中:自治公論社。
6 臺中州役所編。1943。《臺中州概觀:昭和十八年》。臺中:臺中州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