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南部的行政區,州治設於高雄郡高雄街。包括現今的高雄縣(註 1)、高雄市、屏東縣及澎湖縣,設置之初,下轄高雄、岡山、鳳山、旗山、屏東、潮州、東港、恆春、澎湖9郡,郡下再分設6街44庄,454個大字,並於近山的旗山、屏東、潮州、恆春4郡境內劃出不設街庄的「蕃地」,計126個。轄區面積退潮時為5, 955平方公里,人口59.1萬人,以高雄郡人口8.1萬最多,恆春郡2.3萬人口最少(1922年底)。 高雄舊名打狗,1920年(大正9年)臺灣地名改正時,由「打狗」兩字的福佬語發音,改為與日語的訓讀發音接近的日文漢字「高雄」。1924年(大正13年),原本屬於高雄郡的高雄街升格為與郡同級的高雄市,並維持其高雄州治的地位,同時裁撤高雄郡,成為1市8郡。1926年,澎湖郡獨立為澎湖廳,高雄州行政分區變為1市7郡,面積縮小為退潮時5,732平方公里,人口63.3萬人(1930年第三次國勢調查)。 高雄州東部為中央山脈和玉山山脈,地勢高聳崎嶇,高山層巒疊嶂,山脈以西降入平原地帶,北半部的山地和平原之間尚有丘陵地做為緩衝,南半部則由山岳陡降為平原,海拔高度變化明顯,呈現南北走向的潮州斷層。州內最主要的河川是發源於北方玉山的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支流眾多且流域廣闊,中下游沖積為肥沃的平原,農產十分豐富,是臺灣南部的富庶地帶。澎湖郡位於高雄港西北方129.64公里(70浬)處的臺灣海峽,由90座大小不等的岩礁組成,地形平坦,缺乏山林水源,耕地狹小,農業不盛;但海產豐富,漁業發達。 根據1922年的統計,高雄州約有64%,即36.1萬人從事農業,耕地只占全州面積19%,稻米、甘蔗和甘藷是三大農產,合占農業產值的84%。水田面積以潮州、岡山、屏東和旗山4郡較廣,旱田則以屏東郡最多,潮州、澎湖、鳳山和高雄4郡次之。主要的灌溉設施有曹公圳、獅子頭圳、屏東圳、旗山圳4條公共埤圳,以及位於潮州郡名為二峰大圳的私設埤圳。工藝作物以製造米袋的黃麻和織布原料的苧麻為主,果樹的栽種則以龍眼、芒果、鳳梨、香蕉、柑橘、木瓜為大宗。 高雄州因氣候溫暖,平原肥沃又廣闊,極適合甘蔗的栽種,是臺灣糖業的重要基地,而岡山郡橋子頭庄(今高雄橋頭)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製糖所」則是最早的新式糖廠。至1923年為止,全州有8座新式糖廠,8個改良糖廍,另外還有7家舊式糖廍,糖產量約占全島產量1/5,產值占全州工業生產總值高達70%,糖業可說是本州最重要的工業。其他重要的工業還有酒精、碾米、水泥以及造船業和鐵工業等。工商業集中分布的主要市街包括:高雄街、鳳山街、屏東街、旗山街、東港街、恆春街和馬公街等。 交通方面,高雄州擁有高雄和馬公兩個港口,航線除了本島沿岸線之外,每月還各有船隻往返中國廈門以南和福州以北各港口2次,以及往返南洋1次,海外交通稱便。陸路交通以長67公里的縱貫道路,以及長176公里的官設縱貫鐵路(含高雄至潮州的支線)最為重要,可向北通往臺中、臺北各地。另有「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大武勸業株式會社」、「臺灣鳳梨罐頭株式會社」等私設軌道,可聯結路竹與永安、岡山與梓官、岡山與彌陀、竹田與內埔、潮州與萬巒、鳳山與苓雅寮,是州內人口與貨物往來的運輸要道。
撰稿者:吳進喜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高雄州役所編。1985。《高雄州要覽》。「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290。臺北:成文(據1922年版影印)。2 高雄州役所編。1985。《高雄州大觀》。「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285。臺北:成文(據1923年排印本影印)。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編者。4 王世慶。1989。〈建置沿革篇〉。收於《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