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箱子》創作於一1973年,為姚一葦第六齣劇作。全劇共分為四場,是完全以白話為對白的劇作。劇中的主角是阿三和老大兩個流浪漢,其中阿三身處流浪路途,仍堅持將「一口箱子」視為寶貝而綁缚在腳踏車後。 第一場在蜿蜒山路間兩人對話是漫無目的、荒謬可笑,進行著沒有結果的對談與疑問,也透露兩人正處失業狀態的背景。 第二場藉由收音機的播放,請市民共同協尋「黑色外觀,長約三尺、寬兩尺,四角有銅片裝放射性致命物質的皮箱」,因此阿三的皮箱引起飲食店民眾的竇疑、探聽與竊語。 第三場老大開始緬懷過往反倒羨慕起阿三的皮箱,兩人陷入各自回憶,進行彼此相關卻又獨立的對話,最後在狗吠聲與警察、民眾的吵雜聲中回到現實。 第四場在警察、檢驗員、群眾們圍觀中要求阿三交出箱子,混亂中阿三與箱子摔落地面,大家焦點集中在皮箱反而忽略地面的阿三。最後發現阿三死亡時,警察反將悲慟不已的老大銬上帶回警局。 本劇於1977年,當時擔任中國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主任姚一葦,以組內六名學生為班底,結合黃美序、司徒芝萍、汪其楣三位剛自美國學成國的劇場工作者,在戲劇學者俞大綱的鼓勵協調、公開徵求演員和工作人員的情況下,共同演出。在台灣現代戲劇的發展中,《一口箱子》的演出被視為實驗戲劇的肇始,也對後來的「實驗劇展」產生相當大的催化作用。 關於本劇的創作動機,俞大綱在1977年演出的特刊裏述及姚一葦寫作這齣戲的動機說道:「他曾經告訴我,他這一劇本的寫作動機,出於前幾年從美國作戲劇考察回來,提著一口小箱子,剛踏出飛機的門,看到在機場歡迎他的親友,倏然浮起一種感觸,『人是回來了,這次考察究竟收穫了些甚麼?提箱中又裝塞了些甚麼?』這一悵然若失的感覺,促使他寫成這一劇本。」 劉堯森譽《一口箱子》深具現代悲劇之著作,現代人對現實無能為力的感受即為現代人悲劇意識之主要根源;蔣維國則肯定箱子的含意是非常明確的,認為那是傳統、遺產的一個象徵。
撰稿者:楊弘瑜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王友輝。《台灣戲劇館資深戲劇家叢書---姚一葦》。台北市:台北藝術大學出版組。2003年7月。
2 邱坤良。《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1---台灣戲劇發展概說》。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1998年。
3 姚一葦。《姚一葦戲劇六種》。台北市:書林。2000年4月。
4 陳映真主編。李映薔、王友輝編輯。《暗夜中的掌燈者---姚一葦先生的人生與戲劇》。台北市:書林。1998年11月。
5 姚一葦學術網:http://yaoyiwei.tnua.edu.tw/year/index.html(2006年4月27日連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