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阿里山

1943年1月17日由「雙葉會」發表、林摶秋執導、簡國賢編劇、呂泉生配樂。《阿里山》共分3幕5場,以吳鳳殺身成仁作為劇情的主題。當時上演後,大獲好評,受到台北文化界的矚目。
「雙葉會」是桃園街成立的一支備受矚目青年劇團。尤其自《阿里山》上演後,當時在台指導皇民劇的松居桃樓,曾在昭和十八年度的《演劇年鑑》中「台灣的演劇」專章裡,特別提到「雙葉會」的實力優異,遠超過同時的青年劇團。
有「台灣第一才子」之稱的呂赫若則在《興南新聞》上撰文〈劇評:《阿里山》(雙葉會的公演)〉,指出《阿里山》整體戲劇表現猶勝時下一流職業劇團,給予編導頗高評價。
同年「雙葉會」受邀到台北公會堂,在台灣總督府的舉辦的「台灣文化獎之夜」演出《阿里山》。但當時台灣戲劇環境愈趨皇民化運動的「政治正確」化,戲劇成了政治工具,「雙葉會」也於《阿里山》之後沒有重要演出。

撰稿者:陳思穎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石婉舜《台灣戲劇館-資深戲劇家叢書-林摶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03)P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