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臺灣北部的縣級行政區,臺灣人口最多的行政區。西北以林口台地、山仔腳地塊,西南以雪山山脈前緣與桃園縣相接,東南以雪山山脈稜線與宜蘭縣相鄰,縣內尚包圍了臺北市、基隆市2個行政區。下轄10市4鎮15鄉,縣治設在板橋市(註 1)。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 人口近380萬人(2007年12月)。 臺北縣(註 2)的行政區名最早出現在日治初期的1895年(明治28年),管轄區域相當於清光緒年間的臺北府,即現在的臺北縣(註 2)市、宜蘭縣、基隆市、桃園縣、新竹縣市、苗栗縣中港溪以北的範圍,1897年轄區範圍縮小,1901年因進行行政區改制而廢除。現今行政區範圍為1968年確定。位於北海岸的是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5鄉鎮,位於東北方的是汐止、瑞芳、平溪、雙溪、貢寮5鄉鎮市,位於西北方大漢溪左側的是三重、蘆洲、新莊、五股、泰山、八里、林口7鄉鎮市,位於西南方大漢溪兩側的是永和、中和、板橋、土城、樹林、鶯歌、三峽7鄉鎮市,位於南方新店溪流域的是新店、深坑、石碇、坪林、烏來5鄉鎮。29個鄉鎮市中以烏來鄉(註 3)面積最大,達321平方公里,永和市(註 4)面積最小,僅5.7平方公里。 地勢呈現四周高、中間低的盆地地形。盆緣大致可分為北半部的大屯火山群,東半部的南港丘陵,南半部的雪山山脈,西半部的丘陵與林口台地、山仔腳地塊。盆地內主要為淡水河系的基隆河、大漢溪、景美溪、新店溪等河川所沖積而成的平原。縣內的主要河川──基隆河、景美溪、新店溪、大漢溪等,受地勢影響,分別由東、東南、南、西南方往盆底流去,最後注入淡水河,並流至臺灣海峽;僅在最北緣屬於獨流入海的磺溪水系,最後流入東海。 氣候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冬暖夏熱、四季有雨。根據淡水測站,年均溫約22.1℃,降雨量2,148毫米,降水日數159日,平均相對溼度81%。大屯火山群、雪山山脈地勢較高,氣溫隨高度遞減,偶爾冬季強烈寒流侵襲時,才會形成降雪之天氣。 主要族群包括閩南、客家民系與1949年以後自中國來臺的新住民,以及阿美族、泰雅族等原住民族。其中泰雅族約在18世紀從南投、臺中、苗栗北遷至本縣定居,主要居住在烏來鄉(註 3);阿美族則是在1970年代以後,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陸續從花蓮、臺東等縣至本縣尋找工作機會,進而定居在樹林、汐止、土城、新莊等市。 臺北縣(註 2)產業發展以三級產業為主。在第一級產業方面,受到都市化的影響,耕地多位在外圍的鄉鎮地區,其中水稻主要分布在金山鄉(註 5)、貢寮鄉(註 6),甘藷主要分布在三芝鄉(註 7),茶樹主要分布在坪林、石碇、三峽等鄉鎮(註 8),蔬菜主要分布在三峽鎮(註 9),至於水果種植主要也分布在三峽鎮(註 9)。漁業生產中,沿岸漁業以瑞芳區漁會所屬漁港最發達,近海漁業則以瑞芳區、萬里區漁會所屬漁港較發達,養殖漁業主要集中在貢寮鄉(註 6)。牧業生產中,乳牛、豬隻以林口鄉(註 10)飼養最多,羊隻則以八里鄉(註 11)飼養最多,鹿隻則以坪林、深坑鄉(註 12)飼養較多;雞隻以林口鄉(註 10)飼養最多,鴨隻以貢寮鄉(註 6)飼養最多。 第二級產業方面,主要集中在本縣西半部交通較為便利的鄉鎮市,其中以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最為重要,主要集中在新莊市(註 13);其次為電子零件、電腦、電力機械製品業,主要集中在中和市(註 14);接著是金屬製品製造業,主要集中在新莊、樹林市(註 15)。目前經濟部在本縣共設有土城、五股、瑞芳、樹林、林口(公二)5個工業區;其他工業區則由民間所經營,如新莊頭前工業區。 第三級產業方面,主要集中在本縣西半部交通較為便利的鄉鎮市。其中商業登記,以批發零售業最為顯著,其次為運輸、倉儲與通信業,接著為營造業。而公司登記家數,則以製造業最多,其次為批發零售業,接著為營造業。與其他縣市比較時,本縣的運輸、倉儲與通信業的發展,明顯較為發達,與本縣工業生產興盛有密切關聯。 縣內主要都市有板橋、三重、永和、中和、新莊、新店、土城、蘆洲、汐止、樹林、鶯歌、三峽、淡水、五股、泰山、林口等鄉鎮(註 8)市,明顯集中在西半部,交通建設也以西半部較為發達。臺北縣(註 2)的交通路網主要以臺北市為核心,其中聯結北海岸5鄉鎮的交通路線,以省道臺二號、臺二號甲線公路為主;聯結東北方5鄉鎮市的交通路線,以省道臺五號公路、宜蘭線鐵路為主;聯結西北方大漢溪左側7鄉鎮市的交通路線,以國道一號高速公路、省道臺一號、臺一號甲線、臺十五號公路為主;聯結西南方大漢溪兩側7鄉鎮市的交通路線,以國道三號、省道臺三號、西部縱貫線鐵路為主;聯結南方新店溪流域5鄉鎮的交通路線,以國道三號、五號高速公路、省道臺九號、臺九號甲線公路為主。藉由板南線、新店線、淡水線、南勢角線的捷運路線,部分鄉鎮市亦成為大臺北捷運路網的一部分。
撰稿者:林聖欽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編。2007。《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中華民國九十六年》。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2 臺北縣政府編。2007。《臺北縣統計要覽:民國九十五年》。臺北:臺北縣政府。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1997。《臺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4 盛清沂等。1960。《臺北縣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5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