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宜蘭縣

民國時代臺灣東北部的縣級行政區。東臨太平洋,海洋中有龜山島。北部與西部是雪山山脈,南部為中央山脈,山脈之間為蘭陽平原。北側、西北側與臺北縣(註 1)為鄰,西部與桃園縣新竹縣相接,南邊則與臺中縣(註 2)花蓮縣相連。下轄1市3鎮8鄉,縣治設於宜蘭市。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46萬人(2007年12月)。
宜蘭地區舊稱蛤仔難,由平埔族族名Kavalan音譯而來。1810年(嘉慶15年),清廷將蛤仔難納入版圖,改名設噶瑪蘭廳,隸屬臺北府。1875年(光緒元年),噶瑪蘭廳由廳改制為縣,取蘭字,冠上宜字,稱為宜蘭,意為適宜居住的地方,為宜蘭最早設縣之開端。1895年(明治28年)日人領臺,實施地方官制,改3府為3縣,宜蘭縣改為宜蘭支廳,隸屬臺北縣(註 1)。1897年宜蘭支廳升格為宜蘭廳,1920年(大正9年)實施州廳制度,宜蘭廳被併入臺北州,劃分為宜蘭、羅東、蘇澳3郡;1945年(民國34年)國民政府行政長官公署公布「臺灣省縣政府組織規程」,將5州3廳改為8縣,宜蘭地區劃為臺北縣(註 1)宜蘭區、羅東區、蘇澳區及宜蘭市。1950年(民國39年)根據「臺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方案」,行政區域重新調整,宜蘭區、羅東區、蘇澳區及宜蘭市獨立為宜蘭縣。
宜蘭縣的北、西和南三面均為山地,東面向海,地形封閉,海拔高度50公尺以下平原約占23.4%,100-1,000公尺丘陵約占47%,1,000公尺以上高山約占29.6%。大抵而言,蘭陽平原自北、西、南三面向東到海的空間變化順序是:山地河谷地與沖積扇帶、沖積平原與三角洲、沙丘和海岸。地理環境的多樣性,也孕育了相當豐富生物資源。不同海拔形成的針葉林、闊葉林、次生林相及密布的河川、溝渠提供野生動物多樣化的棲息環境;尤其是鳥類資源,居全臺之冠,在臺灣出現的鳥種約461種,本縣即有354種,超過3/4。
位於臺灣東北部,屬副熱帶氣候華南型,全區受季風風向及地形影響,終年有雨,雨日超過200天,梅雨之前的4月及無颱風的7月,是全年中短暫的乾季,山區年雨量高達5,500毫米,平原地區多在2,500-3,000毫米之間,年中雨量最多的月份是9-12月。年雨量之高,與多風的新竹素有「竹風蘭雨」之名。
充沛的雨水,豐富的湧泉,使得溝渠遍布,灌溉發達,聚落呈現明顯的散村景觀,形塑成沃美富庶的水鄉澤國景觀。宜蘭人民也充分利用充裕的水,發展各式各樣的產業活動,包括養鴨事業、漁產養殖、礦泉水公司,並以親水為主題,發展觀光產業,尤以童玩節的親水公園及綠色博覽會的武荖坑風景遊樂區最為著名。
對外交通以陸路為主,除北迴鐵路宜蘭線外,另有聯絡南北的省道臺二號( 濱海公路)、臺九號(北宜公路),及横貫東西的臺七號和臺七號丙線公路,2006年6月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通車,更直接縮短臺北、宜蘭之間的行車時間,讓宜蘭更貼近大臺北生活圈,一時吸引大臺北地區的民眾到此購屋置產,曾經造就宜蘭地區土地房價的水漲船高,但卻也因時間距離的縮短使得觀光飯店、民宿的住房率日減,而影響觀光立縣的宜蘭產業,甚且隨著產業的無法進展,外移人口卻隨著北宜高的通車而增加。

撰稿者:黃雯娟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官治平。1973。〈宜蘭平原之土地利用〉。《臺灣銀行季刊》,24(3):294-333。
2 李麓平。1965。〈宜蘭平原土地利用的地理基礎〉。《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研究報告》,3:28-57。
3 林萬榮編。1980。《宜蘭史略》。「宜蘭文獻叢刊」。宜蘭:縣政府民政局。
4 黃盛璘主編。1992。《宜蘭》。「臺灣深度旅遊手冊」8。臺北:遠流。
5 施添福。1996。《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文獻叢刊」12。宜蘭:縣立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