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中縣

民國時代臺灣中部的縣級行政區。位於大安溪以南、烏溪(大肚溪)以北,南北分別與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邊與花蓮縣宜蘭縣中央山脈相隔。下轄3市5鎮13鄉,縣治設在豐原市(註 1)。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55萬人(2007年12月)。
1896年(明治29年),臺灣總督府將臺灣民政支部改為臺中縣(註 2),以清末臺灣建省時所建臺灣縣為範圍,因地處臺灣中部地區,名之「臺中」。自此,「臺中」成為正式地方行政區名,所轄範圍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改為今日轄區。
地形由西向東主要可分成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大甲溪以北為大甲溪沖積扇平原)、大肚台地大甲溪以北為后里台地)、臺中盆地、西部山麓帶(包含豐原丘陵與南投丘陵等)、中央山脈等部分;地勢大致由東向西漸次低降。地質條件大致以車籠埔斷層為界,東側地質條件相對複雜,坡度由東向西排列有廬山層、水長流層、佳陽層、達見砂岩、白冷層、野柳群、瑞芳群、三峽群、頭嵙山層、錦水頁岩層、卓蘭層等;西側地質條件則相對單純,除大肚台地后里台地之台地堆積層與頭嵙山層外,以大甲溪烏溪的沖積層為主。縣境內的河川以大甲溪流域為主體,上游地帶富有水力資源,設置多座水力發電廠與水庫,供應大臺中地區的用水與用電;中下游地區更因水量豐沛,成為中下游地區農業開發重要的水源。
自清代漢人開發以來,本縣西部的平原、盆地等易於發展稻作農業的地區,逐漸開發,水田化面積迅速拓展。從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區開始,因地處漢移民的登陸地,又有大安、大甲、烏溪下游的豐沛水源可供灌溉,早在清領初期便大多開墾完竣。隨著漢人的增加,地處較為內陸、地勢相對平坦的臺中盆地區,透過平埔族人與漢人修築的水圳,提供灌溉用水,使得雙冬稻作漸成該地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清中葉後,水田化更拓展至淺山丘陵,如東勢、新社一帶;然受到當地地勢相對高差較大的影響,水利設施發展受限,水田零星分布。另外,后里、大肚台地由於地勢相對較高,取水不易,除少數地區可獲得灌溉之利外,大多為旱田。時至清末,本縣東部之山地地區,即高山族的分布地帶,罕有漢人之跡,發展有限。
日治時期,西部已開發地經由收歸公共埤圳以及興建官有埤圳的政策,不僅更加穩定農業生產,同時也加強邊際土地的利用,使得西部成為重要的蓬萊米產區;東部的未開發地區因富有林木資源,興建有臺車道以利林木開採。此外,日治政府更以建立中部區域中心為目標,企圖透過交通設施的興建,將本縣與臺灣其他區域相互聯絡,利於本縣資源送銷各地,因而在昭和年間闢建梧棲港
戰後,隨著工商業發展與都市擴張的影響,臺中盆地與海岸平原的農村景觀已不復見,尤其是鄰近臺中市大里市(註 3)太平市(註 4)、大雅鄉(註 5)、潭子鄉(註 6)等地區。大肚台地后里台地的旱作地區,已改為住宅與工業用地。本縣東部的山地、丘陵地區,為滿足都市的需求,轉而成為溫帶水果和高冷蔬菜的產地。

撰稿者:廖彥婷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何春蓀。1994。《臺灣地質槪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 張伯鋒。2006。《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二):臺中縣(一)》。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 王世慶等。1957。《臺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行政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5 聯勤總部測量署繪圖。2000。《臺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臺北:內政部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