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彰化縣

民國時代臺灣的縣級行政區,位於臺灣中西部。東倚八卦台地南投縣毗鄰,西濱臺灣海峽,南傍濁水溪雲林縣相隔,北臨烏溪(又名大肚溪)與臺中縣(註 1)相望,下轄1市7鎮18鄉,縣治設在彰化市。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人口約130萬人(2007年12月)。
彰化地區原名「半線」,取自平埔族半線社」社名。縣名起源有二:一是《臺灣通史》記載:「欲以表彰王化,故曰彰化。」二是《彰化縣城碑記》所提:「彰聖天子丕冒海隅之化歟!」兩種說法皆取「彰顯王化」之意。
彰化縣地形可分為東、西兩部,西部地形以彰化平原為主,可再細分為隆起海岸平原,以及濁水溪沖積扇兩區。東部以八卦台地為主體,因長期受到河流與雨水的侵蝕與堆積,形成西陡東緩的台地地形。
氣候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23℃,有8個月的均溫達20℃以上,長夏無冬;夏季位於西南季風迎風面,水氣受地形抬升,形成局部性對流降雨,又常有颱風帶來豪雨,為主要的降雨季節;冬季時東北季風中央山脈阻擋,本縣位處背風坡,乾燥少雨。
位於縣境南北邊緣的濁水溪烏溪均發源於中央山脈,流域寬廣,流量豐富。縣內其餘河川如洋子溪、鹿港溪、漢寶溪、後港溪與二林溪等,皆流域狹小,流量不豐。由於降雨季節分布不均,河川的洪枯流量變化明顯,過去經常氾濫改道,濁水溪尤為顯著,烏溪次之。其他流量較小的河川之洪枯變化較小,少有氾濫之虞。
縣境原為平埔族洪雅(Hoanya)族與巴布薩(Babuza)族的生活領域。至清初,漢人移墾者日漸增加。起初在彰化隆起海岸平原一帶開墾,但受限於乾季太長與灌溉用水不足,農業墾殖緩慢。待大型水利設施如八堡圳與十五庄圳等陸續興築完成,灌溉用水增加後,才加速土地的開發,水田率隨之提高。在濁水溪沖積扇北翼,舊濁水溪經常氾濫改道,形成寬闊的溪埔荒地;冬季飛沙侵襲,田荒園廢。因環境不穩定,土地開墾速度緩慢,規模較小,分布零散,以旱作為主。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殖產興業,除維修原有的水利設施外,繼續農墾既有的土地,並開始著重邊際土地的墾殖。邊際土地來源有二:溪埔地與沙丘。臺灣總督府運用國家力量,從事河川治理與砂防工事等,邊際土地大量增加。藉由土地調查、林野調查,將大量的邊際土地劃為官有地,做為大型農場企業化經營及安置日本內地移民的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對於本縣農業的發展,大多集中於土地改良,藉由排水、地下水開發與共同引水計畫等措施提高農業的生產力。隨著臺灣的經濟發展,本縣的經濟重心漸由農業轉移至工業,工業部門生產總額占工商部門生產總額已提高至75%。工業生產以金屬製品、紡織、塑膠、機械設備製造修配、運輸工具製造與食品製造等產業為主,和美鎮的紡織成衣廠與社頭鄉的織襪業尤為著名。隨著工業發展,工廠增加,工廠產生的廢棄物不斷增加,其中廢水大多經由農田排水系統排放,導致隨著工業廢水擴散而汙染農田,形成嚴重的土壤汙染問題。

撰稿者:高銘澤
最後修訂日期:98年11月12日
參考資料:
1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 王榮春等。2000。《臺灣地區水資源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 國立中央大學城鄉建設與發展研究中心規畫。2001。《彰化縣綜合發展計畫(第一次修訂)第二冊:總體空間發展綱要計畫》。彰化:彰化縣政府。
5 葉爾建等。2004。《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一:彰化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