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基隆市

民國時代臺灣北部的省轄市級行政區,臺灣重要的港口都市。除北臨太平洋,其餘皆被臺北縣(註 1)包圍,兩縣市的界線,西北部主要是瑪鎖山—友蚋山的稜線,西南側為友蚋山─姜子寮山的稜線,東側為姜子寮山—月眉山的稜線。附屬島嶼包括和平島、桶盤嶼、中山仔嶼、基隆嶼彭佳嶼花瓶嶼棉花嶼。下轄7個行政區,市府設在中正區。面積約130平方公里,人口約39萬人(2007年12月)。
基隆市的行政區名最早出現在1924年(大正13年),臺灣總督府以原有的基隆街,改制為基隆市,屬臺北州的州轄市,轄境相當於現在基隆市扣除七堵、暖暖等區的範圍。現今的行政區範圍為1947年確定。7個行政區分別是中正、信義、仁愛、中山、安樂、暖暖與七堵區,其中以七堵區面積最大,達56平方公里,仁愛區面積最小,僅4平方公里。
地勢呈現四周高、東北低的特色。地形主要以丘陵為主,沿海呈現谷灣式海岸,最高峰姜子寮山標高僅729公尺;由於丘陵多含層,昔日曾有煤礦的開採。本市主要屬於基隆河水系,基隆河從南方流經,呈現兩岸多河階的河谷地形;沿海則為獨流入海的水系,包括田寮港、石硬港、牛稠港等,呈現較平坦的沖積平原地形。
氣候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冬涼夏熱、四季有雨。年均溫22.4℃,7月月均溫最高,達到29℃,1、2月均溫最低,亦有15.8℃;年降雨量3,755毫米,比臺北市多1,000毫米以上,平均相對溼度80%,降水日數206日,占全年56.44%,尤其11月至隔年3月,受東北季風影響,每月雨日皆超過20天以上,素有雨港之稱。
主要族群包括閩南、客家民系與1949年以後自中國來臺的新住民,與原住民族等;其中原住民族以阿美族人最多,主要居住在中正區,大都是1960年代以後陸續遷入基隆市,從事與漁業相關的產業活動。
產業發展以三級產業為主。在第一級產業方面的發展,本市多丘陵,耕地有限,農業生產幾乎集中在外圍的七堵區,如甘藷、蔬菜、果樹的種植,此外安樂區也有少許的落花生種植。漁業生產以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最為重要,基隆市共有望海巷、長潭里、八斗子、碧砂、外木山、大武崙澳底、正濱7處漁港。牧業生產中,以豬隻、雞隻飼養為主,主要分布在七堵區。
第二級產業方面,本市面積較小,工業發展有限。其中以電子零件、電腦、電力機械製品業較顯著,主要集中在七堵區;其次為食品製造業,主要集中在安樂、七堵、中正區;接著是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主要集中在七堵、安樂區。目前經濟部在本市的安樂區,設有大武崙工業區1處。
第三級產業方面,主要集中在港區四周的中正、仁愛、信義區。在商業登記方面,以批發零售業最為顯著,其次為運輸、倉儲與通信業,接著為營造業。而公司登記方面,以批發零售業最多,其次為營造業,接著為運輸、倉儲與通信業。與其他縣市比較時,本市的運輸、倉儲與通信業的發展,明顯較為發達,與本市為一港口都市,貨物出入境頻繁有密切關聯。
主要的中心商業區為仁愛區。市內公路路網大致以仁愛區做為重要的交通節點,其中往安樂區以省道臺二號為主;往中正、信義區亦以省道臺二號為主;往七堵、暖暖區則以省道臺五號、臺二號丁線為主。基隆市因設有基隆港,故本身也是臺灣重要的交通節點所在,共有國道一號、三號高速公路,西部縱貫線鐵路、宜蘭線鐵路與臺灣島內各縣市相聯結;另以海運與臺灣的離島縣份相聯結。

撰稿者:林聖欽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編。2007。《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中華民國九十六年》。臺北:經建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2 基隆市政府編。2007。《基隆市統計要覽:民國九十五年》。基隆:基隆市政府。
3 廖秋娥等。1996。《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七):基隆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 王仁君總編輯。1988。《基隆鄉土文物專輯》。基隆:基隆市政府。
5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