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南市

民國時代臺灣西南部的省轄市級行政區。西臨臺灣海峽,東邊和北邊被臺南縣(註 1)包圍,南隔二仁溪高雄縣(註 2)相望,下轄6個行政區,市政府設在安平區。面積約176平方公里,人口約76萬5,000人(2007年12月),是臺灣第四大都市,臺南大都會區的中心都市。
1887年(光緒13年)臺灣設臺灣、臺北、臺南三府,原臺灣府城改為臺南府城,是「臺南」成為行政區名的濫觴。臺南市的發展基礎,始於荷蘭時期建在赤嵌(Saccam)的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該城於鄭氏時期成為承天府治,此後無論行政區域如何變革,本地一直都是地方上的行政中心。「臺南市」的行政區名最早出現在1920年(大正9年),當時全臺行政區改為五州二廳,臺南街升格為臺南市,為臺南州州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年改制為省轄市,仍稱臺南市,管轄東、南、西、北、中、安平6區,1946年原臺南縣(註 1)新豐區安順鄉併入臺南市,編為安南區,2004年原中區、西區合併為中西區,今日全市共轄6區。
臺南市位於嘉南平原的南端,地勢低平。市區東部有臺南臺地,西部濱海處則為安平平原,是臺江內海潟湖陸化而成。臺江內海如今僅剩四草湖,為水鳥保護區。重要的河川有曾文溪二仁溪鹽水溪,其中曾文溪二仁溪各為臺南市北、南天然市界。由於地勢東高西低,河川均自東向西流入臺灣海峽
臺南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約24℃,最冷月均溫約17℃;最暖月均溫約29℃。受西南季風及地形影響,降雨季節乾溼分明。
臺南市是漢人在臺灣島最早拓殖的地區,荷蘭時期已建有臺灣城(今安平)和紅毛城(今赤嵌樓),鄭氏和清領初期並未築城,1723年(雍正元年)才設木柵城,1788年(乾隆53年)建土城,為臺灣有真正城垣的開始。府城共有8座城門,由於城郭北東南三面呈弧形,西緣呈直弦,俯瞰臺江,博得「半月沉江」之稱。1833年(道光13年)建外城。清領時期城內以赤嵌街為中心,發展出新街、橫街及十字街,相當於現在的民生路、忠義路。十字街兩側為東安、西定、鎮北及寧南等四坊,後來街市延伸、街道也一直增加,1807年(嘉慶12年)已有77條街的記載,1830年記載有83條街道,至清末已有230條街左右,可見其繁華之一斑。
由於臺南市在17-19世紀中葉,曾是臺灣的政治首府,也是臺灣對中國東南沿海港口的通商口岸,官紳、兵員人數多,城內聚集各類商賈、小販與工匠,職業分化較多,形成帽街、花街等專業街道。早期的商業活動大多集中在城西一帶,曾發展出五條港的繁榮,清末開放為通商港埠的安平港,則是海關、洋行林立。
日治時期以來,隨著市區改正、整治運河和築安平港計畫,舊街坊中增加許多筆直道路、街廓、圓環、西式建築,鬧區不再限於舊市區,出現了東市場、西市場、盛場(日語為沙卡里巴)等新商場。加上許多行政、文教、運輸等公共設施和機關陸續出現,如市政府、新樓醫院、高等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車站等,城市的整體景觀丕變。由於中西式的巷弄、街道並存,使臺南市成為一個風格多元的都市。舊市區的赤崁樓、安平古堡等古蹟,以及所保留的古老行業與傳統小吃,成為臺南古都重要的觀光產業景點與飲食文化特色。
戰後,新舊商場各爭千秋,中正路的西運河附近建有地下街商場,曾經繁榮一時,由於舊市場、古廟、老店、舊巷弄雲集,中正路和西門路一帶還是商業集中區,而成大附近、小北夜市等地則有都市擴張後的新商圈。由於先後實施許多建設,都市不斷的改變,例如,海安路的拓寬工程影響了沙卡里巴商場(今康樂市場)小吃店雲集的盛況;民國70年代四期重劃區將東區的德高厝蔗園改為建地、五期重劃區填埋臺江內海,讓都市向東南、向西擴張,市政府、市議會等機關也從中西區遷到了安平區的五期重劃區。另外在郊區設安平工業區、安順工業區、臺南科技園區,東區、南區的農地在都市重劃中逐漸轉成建地,都是地景再度改變的寫照。擴張的新市區除了有商店外,家庭式工場也夾雜其中,如紡織、食品、金屬、塑膠、機械業,目前安南區的鹽田、魚塭、農地,還是臺南市重要的一級產業區。

撰稿者:許淑娟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范勝雄。1983。〈臺南市區里變革初探〉。《臺灣文獻》,34(3):21-60。
2 許淑娟等。1999。《臺灣地名辭書卷二十一:臺南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