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珠光鳳蝶 Troides magellanus sonani Matsumura 類別:特有亞種 別名:珠光黃裳鳳蝶、珠光裳鳳蝶、蘭嶼金鳳蝶 分類:鱗翅目(Lepidoptera)、鳳蝶總科(Papilionoidea)、鳳蝶科(Papilionidae) 形態:台灣產最大型者,成蝶後翅在逆光下會閃現珍珠般的光澤,這是牠中文名稱的由來。雄蝶展翅長約110-140公釐,雌蝶展翅長約120-150公釐,也曾有個體長達160公釐之記錄。雄蝶前翅黑色,後翅金黃色,無尾狀突起,有波狀黑色外緣;雌蝶後翅中室外側有較寬厚的黑帶,並嵌有複雜的金黃色花紋。卵為球型,卵徑約2.6-2.8公釐,高約2.0-2.1公釐。幼蟲期具五齡,初齡幼蟲呈暗紅色,其後體色漸深而呈暗紅色或紅黑色,體上其肉質突起細長,腹部具橫行白斑,終鈴幼蟲臭角橘黃色(濱野榮次,1987;徐堉峰,1999;王效岳、李俊延,2002)。 生態:在蘭嶼地區幼蟲以馬兜鈴科的港口馬兜鈴(A. zollingeriana)為 食,成蝶出現時期以每年3月及7、8月份出現較多。雄蝶喜歡在海岸原始林的樹梢間飛翔,有時則停在葉間休息;雌蝶較喜歡飛翔於海岸原始林間。可發現成蝶在道路兩旁或是小徑邊上的長穗木(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海檬果(Cerbera manghas)或馬纓丹(Lantana camara)上吸食花蜜(方懷聖,1999)。雌蝶將卵產於港口馬兜鈴葉背,剛產下的卵表面被覆著橙色的附著物,幼蟲期具五齡,在研究室中25℃下以港口馬兜鈴餵食幼蟲得知,一齡蟲期4.8天,二齡蟲期7.0天,三齡蟲期7.8天,四齡蟲期6.1天,五齡蟲期11.7天,終齡幼蟲會嚙斷寄主木質化莖,致使植物上半部枯死,形態如環狀撥皮。化蛹前會離開食草,找到合適地化蛹,蛹期37.3天。 分布:在台灣產於蘭嶼地區,其他地區不易見分布。牠們棲息於海岸連接山地的原始林中,也出現在海岸附近的道路上,但是其數量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銳減,三月及七、八月最為常見。其它另外2亞種產於非律賓的民答那峨、呂宋等地,是在台灣典型的菲律賓系蝴蝶(徐堉峰,2003)。目前在蘭嶼地區龍門橋、核廢料場、東清灣一帶的海岸林是觀察成蝶飛翔的最佳地方。本種雖台灣主要分布在蘭嶼,但偶而會在墾丁一帶出現零星個體(陳維壽,1987)。 附記:珠光鳳蝶為蘭嶼島的特產,曾被喻為「蘭嶼之光輝」,也是屬於世界保育的鳥翼蝶類(bird wings butterfly)的昆蟲,列名為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與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中保育及限制買賣的物種。1950年代珠光鳳蝶在蘭嶼島上數量還很多。近20年來由於棲息地減少,族群數量已不復當年,蘭嶼周圍及溪流出海口等較平緩地區原始海岸林皆已過度開發。棲地中港口馬兜鈴成株遭採藥攫取殆盡。而港口馬兜鈴成長期長達10-20年,始能攀爬到原始林樹冠層,而更新緩慢。幼齡食草遭黃裳鳳蝶及紅紋鳳蝶幼蟲競食,幼株港口馬兜鈴死亡率甚高。蘭嶼豬羊放牧風俗盛行,放牧的羊群日增,食草亦遭取食。經行政院農委會公告為第一類「瀕臨絕種野生動物」,需嚴格保護。近年來經由學者專家學者和蘭嶼保育人士進行港口馬兜鈴的種植與珠光鳳蝶的復育工作,已略見成效(方懷聖,1999)。撰稿者:何健鎔最後修訂日期:100年11月10日參考資料:1 王效岳,李俊延。2002。台灣蝴蝶圖鑑。貓頭鷹出版社。304頁。台北市。
2 方懷聖。1999。蘭嶼珠光鳳蝶復育計畫書。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出版。
3 何健鎔、張連浩。南瀛彩蝶。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出版。312頁。
4 徐堉峰。2003。臺灣蝶圖鑑第二卷。國立鳳凰谷鳥園 。344頁。南投縣。
5 陳維壽。1987。蘭嶼珠光鳳蝶之研究:珠光鳳蝶復育可行性之研究。行政院農委會。
6 濱野榮次。1987。台灣蝶類生態大圖鑑。牛頓出版社。474頁。 | 圖說:提供人:何健鎔 圖說:提供人:何健鎔 圖說:提供人:何健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