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臺北市

民國時代臺灣北部的直轄市級行政區,臺灣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地處臺北盆地東北半部,四周被臺北縣(註 1)包圍,縣市界線從西北到東北主要是大屯火山群的稜線,東側為基隆河支流大坑溪,東南主要是南港山系的稜線,西南到西側則為景美溪、新店溪、淡水河等河川。下轄12個行政區,市政府設於信義區。東西寬約18公里,南北長約27公里,面積約270平方公里,人口約2,60萬人(2007年12月),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9,700人,為全臺第二,僅次於高雄市
臺北市的行政區名最早出現在1920年(大正9年),臺灣總督府艋舺大稻埕、城內為基礎,新設臺北市,屬臺北州的州轄市,轄境相當於現在臺北市扣除北投、士林、松山、南港、內湖、文山等區的範圍。現今的轄區範圍為1968年確定。1990年調整重劃為12區,包括北投、士林、大同、中山、松山、內湖、萬華、中正、大安、信義、南港、文山等區;士林區面積最大,達62.37平方公里,大同區面積最小,僅5.68平方公里。
地形以盆地為主,地勢由北、東、南三側向西傾斜,盆地北半邊主要為大屯火山群,東半邊為內湖丘陵,南半邊為南港丘陵;盆地內主要為淡水河系的基隆河、景美溪、新店溪等河川沖積而成的盆底平原。受地勢影響,主要河川分別由東、東南、南方往西流,最後匯入淡水河,再注入臺灣海峽;最北端屬於磺溪水系,最後流入東海。
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冬暖夏熱、四季多雨。年均溫22.0℃,降雨量2,168毫米,降水日數181日,平均相對溼度81%,日照時數1,544.9小時。此外,大屯火山群地勢較高,氣溫隨高度遞減,偶爾冬季強烈寒流侵襲時,才會形成降雪之天氣。
主要族群包括閩南、客家民系與1949年自中國來臺的新住民;原住民族僅占全市人口0.48%,山地原住民以文山、內湖區分布較多,平地原住民以內湖、南港區分布較多(2007年12月)。
政治上,是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其中總統府行政院監察院、司法院、立法院設在中正區,考試院則設在文山區。經濟上,因臺北市具有首都地位,公共設施完善,有快速便捷的交通網絡、先進的無線網路,加上擁有許多的金融機構,因而臺灣的中、大型企業,大多將總公司設於臺北市。在文化建設方面,臺北市擁有國家級的音樂廳、戲劇廳、博物館、圖書館、科學教育館、藝術教育館等社教機構,並設有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數十所大專院校等學術機構。
臺北市的產業發展以三級產業為主,占整體產業發展80%左右。在第一級產業方面方面,因高度的都市化發展,農業生產微乎其微,大多集中在外圍的行政區,其中以茶葉種植較為顯著,主要集中在文山區。牧業生產中,以豬隻為主,主要分布在北投區;雞隻以士林區較多,鴨隻則以北投區較多。
第二級產業方面,臺北市的工廠隨著都市化陸續外遷,目前以電子零件、電腦、電力機械製品較為顯著,主要集中在內湖、南港區;其次為印刷業,主要集中在士林區;接著為金屬製品製造業,主要集中在南港區。經濟部在本市設有南港軟體工業園區1處,未來將逐漸發展成為亞太軟體中心。
第三級產業方面,主要集中在中正區、信義區與其鄰近的各區。在商業登記方面,以批發零售業最為顯著,其次為運輸、倉儲及通訊業,接著為住宿及餐飲業。在公司登記方面,以批發零售業最為顯著,其次為製造業、營造業。與其他縣市比較時,本市的住宿及餐飲業的發展,明顯較為發達,與本市為一都會中心,屬於高度消費的社會有密切關聯。
主要的中心商業區為中正區、大安區、信義區。市內公路路網以中正區做為重要的交通節點,往士林、北投區的北向交通幹道,以省道臺二號(重慶北路)、臺二號甲線(中山北路)為主;往松山、南港區的東向交通幹道,以省道臺五號(忠孝東路)為主;往文山區的南向交通幹道,以省道臺九號(羅斯福路)為主。1996年開始陸續通車的臺北捷運系統則以中正區、大安區做為重要的交通節點,構成市區內部的捷運路網。臺北市也是臺灣重要的交通節點所在,有國道一號、三號、五號高速公路,東西部鐵路幹線,高速鐵路與臺灣島內各縣市相聯結;另有松山機場與島內部分縣市、離島縣份相聯結。

撰稿者:林聖欽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編。2007。《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中華民國九十六年》。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4907)
2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編。2007。《臺北市統計年報:中華民國95年》。臺北:市政府。(http://w2.dbas.taipei.gov.tw/NEWS_WEEKLY/abstract/main.html)
3 臺北市年鑑編輯工作小組編輯。2007。《臺北市年鑑2006》。臺北:市政府。(http://www.taipei.gov.tw/2006_all.pdf)
4 石再添、林朝棨、石慶得等。1981。〈自然環境〉。收於《臺北市發展史》,159-462。陳三井編纂。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待確認〕
5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