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石光生

1954年出生於台灣高雄縣(註 1),1976年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並於1979年在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而後又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研讀戲劇領域,並在1986年取得戲劇碩士,隨後又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攻讀戲劇博士,1992年取得學位。在國外求學期間,也曾於1978年翻譯當代美國表演學者愛德華‧賴特(Edward A. Wright)的《現代劇場藝術》(原書名為《Understanding Today`s Theatre》)一書,編執導過近代荒謬劇大師貝克特(Beckett)的《無言劇》(Act Without Word)(1983)、《后羿與嫦娥》(1984)、《郭德剛神父傳》(1984)、《鵲橋仙》(1985,此劇在1987年榮獲UCLA Harry Kurnitz Creative Writing Award)等劇;亦曾拍攝記錄片《蒙古族》、《繼往開來》,參與過電影《Mountain after Mountain》、《Heart is an Island》的演出。1993年回國後曾任教於中正大學外文系擔任專任副教授,而後至中山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服務,目前為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的專任教授。
石光生不只專研於西方戲劇史與理論研究,而是跨文化的中西兼治,也著眼於台灣本土的戲劇範疇,涵蓋了相關的掌中戲、皮影戲或傀儡戲等民間傳統藝術,自己也編寫關注臺灣近況的劇本。重要著作包括了:劇本創作《臺灣世紀末三部曲》―《小兵之死/1995》(1997)、《X山豬的故事/1994》(1997)、《臺灣人間(兼)神/1996》(1997)、《福爾摩SARSs/2003:我們不是這樣長大的/2002》(2004),而《臺灣世紀末三部曲》更曾榮獲1998年第十七屆高雄市文藝獎戲劇類首獎;散文創作《石光生散文集》(1999);學術專書《高雄縣(註 1)立文化中心皮影戲館籌建專輯》(1994)、《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生命史(I)─皮影戲張德成》(1995)、《皮影藝師許福能生命史》(1998)、《蔡龍溪皮影戲文物圖錄研究》(2000)、《南臺灣傀儡戲劇場藝術研究》(2000)、《尋找南臺灣傀儡戲生命力》(2000)、《中國儀式劇場的發展與變革》(2001)。而除了著書與發表學術專論之外,石光生更熱心的推展皮影戲等的民間俗藝活動,曾參加高雄縣(註 1)政府主辦的相關「紙影戲教學研習」計畫,擔任皮影戲編劇的講師,其推廣對象不只於學校的老師,更拓及至一般對於此傳統藝術有興趣的社會大眾,以期能將文化資源向下扎根傳承。另外,石光生對於攝影也有著相當興趣,藉著影像來紀錄少數民族的戲劇與儀式,曾深入山西省黃土高原拍攝元代戲臺,也到過湘西吉首拍攝土家族儺戲《茅谷斯》,並在成功大學展出個人的攝影展,爲世界的戲劇史料留下彌足珍貴的影像資產。

撰稿者:張仁傑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
參考資料:
1 石光生(2004)。《福爾摩SARSs/2003:我們不是這樣長大的/2002》。台北:書林。
2 『石光生個人教授網站』。網址:http://www.ncku.edu.tw/~ioas/htmfiles/shi/htmfiles/about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