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基隆火山群

臺灣三大火山群之一。位於臺灣東北端,基隆東邊的近海岸山地,包括基隆山、九份、金瓜石本山、牡丹山、草山、雞母嶺6個火成岩體。後兩者為噴出岩體,其他為侵入岩體受侵蝕而出露於地表者。主要由各類石英安山岩構成,多具有斑狀結構。草山和雞母嶺四周有火山岩屑分布。
基隆山位於火山群西北端,東西長約1.9公里,南北寬約1.3公里,是一個橢圓形火山體,最高點海拔588公尺,因外形像雞籠稱雞籠山,後改為基隆山。九份火山體呈現席狀向東方傾斜,潛藏在地表下沒有出露,深部可能與金瓜石岩體相連。金瓜石本山位於火山群中心,呈侵入岩脈型,向南北方向延伸,火山體輪廓不規則。牡丹山是一個橢圓形塊狀的火山體,南北長1.6公里,東西寬1.1公里,高660公尺,是本區規模最大的侵入岩體。草山呈南北兩個鐘狀的火山丘,北部火山丘由北到南,共有4個爆裂火口,呈馬蹄型的凹陷,南部火山丘也有一個完整的爆裂口,由噴出熔岩流所組成,且有火山彈與火山灰的岩屑地層。雞母嶺下部有火山碎屑岩層,上部有熔岩流覆蓋,高362.3公尺,火山碎屑岩層的分布廣大,由雞母嶺東南坡一帶,南到土地公嶺,東至蚊子坑南方海岸。
本區各個火山體都在上新到更新世時入侵中新世的砂頁岩或覆蓋其上,或者噴出熔岩流及火山灰。依鉀-氬定年法所得之全岩年代分別為:基隆山約170萬年、牡丹山約131萬年、本山約118萬年、草山約130萬年。大致可以分為新期噴出和舊期侵入兩個時期,這些火山體沿著猴硐背斜構造東北端的半圓型弱線侵入或噴出,之後發生地殼變動,在本區形成南北斷裂線,這種南北線性的構造線群便成為礦液或新岩漿的通路,形成本區內的金銀和金銅礦床。
基隆火山群在經濟上的重要性為金銅礦床,金的尖峰期年產量可達2噸,銅達6,000-7,000噸,在九份及牡丹坑形成金銀礦床,尖峰期年產量達1.7噸。三地目前皆已停止開採。

撰稿者:齊士崢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248-251。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 黃鑑水、劉桓吉。1988。《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五號:雙溪》。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3 莊文星。1999。《臺灣之火山活動與火成岩》:323。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4 莊文星。1988。〈臺灣新生代晚期火山岩之定年與地球化學研究〉。博士論文,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