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苗栗丘陵

後龍溪與大安兩溪下游之間的丘陵地帶。位於后里台地北側,東以後龍溪銅鑼斷層為界,北鄰後龍溪溪谷;南至大安溪;西瀕臺灣海峽。南北長約29公里,寬約14公里,總面積約358平公里,約為臺灣面積的1%。
因所在地苗栗得名。為臺灣西北部7個紅壤礫石堆積區之一,最高點位在丘陵區東南角火炎山東北側的孤峰(標高614公尺),由此向西北傾降。丘陵主要分水嶺偏於丘陵東緣,分水嶺以東的寬度僅占丘陵不到1/5;以西則占4/5以上,因丘陵南方有厚層的礫岩層(即火炎山礫岩)阻擋河流谷頭侵蝕的速度,使得北側河谷的谷頭侵蝕速度較南側來的快,丘陵高度由南向北緩降。流經的河流有後龍溪、西湖溪、南勢坑溪、苑裡溪等等,在西湖溪以西的河流,大都屬順向河,由東向西注入臺灣海峽,呈樹枝狀水系。
丘陵的岩層以頭嵙山層為主,多以砂頁岩互層和礫岩組成,岩性鬆散,淘選度差。堆積層愈上方礫石愈多,依岩性可分為下段香山砂岩段(砂岩頁岩為主);上段火炎山礫岩段。局部地區則有紅土台地堆積層覆蓋。根據研究發現,位於苗栗丘陵西北側的高位階地,可能為後龍溪沖積扇的一部分;三義以南與通霄區則可能是大安溪所形成。分水嶺東側台地面均向東緩傾,顯示丘陵東側地盤有向東撓曲或傾動的現象。
早在更新世中期至晚期時,苗栗丘陵可能原為堆積於山麓且向海緩傾的沖積扇三角洲。隨著地殼抬升運動的發生,使得古沖積扇逐漸浮出水面,再加上河流的侵蝕、堆積、搬運等外營力作用,以及間歇性的構造運動和隨時間不斷進行的風化作用,形成數段的高位紅壤階地, 因而變成今日所見到的苗栗丘陵,以丘陵為主,階地為副的地表形態。
臺灣最主要的石油產地──苗栗出磺坑與錦水,位在苗栗丘陵東側,其中出磺坑的石油發現於1817年(嘉慶22年),因清代將石油稱為「磺油」,而有硫礦窟之名,1887年(光緒13年)改稱出磺坑。

撰稿者:齊士崢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269-270。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 *張瑞津、鄧國雄、劉明錡。1998。〈苗栗丘陵河階地之地形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9:97-112。
3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891。臺北:南天。
4 *鄧國雄。1979。〈臺灣西北部紅壤礫石台地地形之計量研究〉。《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報告》,3:11-39。
5 *何信昌。1994。〈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苗栗〉。臺北:中央地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