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距今4500~3500年前 【古蹟位置】:清水鎮(註 1)鰲峰山上 【古蹟現況】:施工中,不開放參觀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縣(註 2)清水鎮(註 1)(舊稱牛罵頭)鰲峰山上臺中港特定區市鎮公園原陸軍清水營區內,而「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亦為國內第一個「命名遺址」,出土陶器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石器的類型常見的有斧鋤形器、石刀、石錛、石鏃、網墜、石片器、石核器等農、漁獵用具。其年代在距今四千五百至三千五百年前之間,遺址大多分布於臺中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低位河階及地勢較高地區,到了晚期距今約三千七、八百年前,並向河流中游丘陵山地地區分布,遺址更遍及苗栗縣、臺中縣(註 2)、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等地。 牛罵頭遺址最早發現於日治時代末期,戰後,歷經五○年代至七○年代的調查研究後,有關牛罵頭遺址及相關歷史的研究,即趨於停頓。因此,臺中縣(註 2)文化局針對鰲峰山上原陸軍清水營區(土地已由軍方於民國八十六年撥還臺中縣(註 2)政府),亦為日治時代的臺中州大甲郡清水神社所在,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溫振華教授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教授共同進行「牛罵頭遺址資料蒐集研究計畫」案,內容包括歷史文獻的調查研究和遺址範圍考古發掘兩部分,並於民國九十年四月(西元2001年4月)完成研究報告。遺址發掘經向教育部申請並獲得核發考古挖掘執照後,於民國九十年一、二月(西元2001年1~2月)間由劉益昌教授正式進行考古試掘工作,考古遺址經試掘後發現營區範圍的中間和廣場,大部分因日治時代興建清水神社將山嶺地形推平已經破壞原文化層,因此專家學者建議中間區域可開放作為規劃遺址活化利用等相關使用; 而營區內西、北側區域目前則保存有良好之文化層堆積及出土有石頭排列之建築遺構。此外,遺址分布範圍的研究結果,亦較原來所知為低,約至海拔二十公尺,即由上方園區的軍營延伸至山下清水鎮(註 1)大街路附近,並證實本遺址包括上層的番仔園文化,中層的營埔文化與下層的繩紋紅陶時期的牛罵頭文化,也是大肚台地三個主要的文化層。而參與審查研究案的學者均一致肯定牛罵頭文化遺址的重要性,建議應指定為遺址類型古蹟保存,和文獻資料蒐集有助於了解牛罵社(Gomach)與週遭其他平埔族社群的關係,及與清代漢人在今清水海岸平原一帶拓墾的互動實態,乃至日治時代清水街的社會和生活概況的建構;同時也印證了牛罵頭文化向上承接臺灣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並與臺灣南部的「牛稠子文化」之間有明顯的往來關係;向下則開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臺灣中部「營埔文化」與金屬器和金石並用時期的「番仔園文化」。 因此,除了將牛罵頭遺址指定為本縣第一處遺址型古蹟之外,同時進一步籌設中部第一座以史前文化與中部平埔族為主題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撰稿者:江祖揚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09日參考資料:1 台中縣文化局http://www.tccab.gov.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