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林口台地

位於臺灣西北部山麓地帶中最北端之台地。行政區跨越臺北縣(註 1)八里鄉(註 2)、林口鄉(註 3)、五股鄉(註 4)、泰山鄉(註 5)、龜山鄉與蘆竹鄉,外形呈不等邊五角形,東北邊與屬於大屯火山群的觀音山相接,南側以新朝溪與龜山丘陵分開,其餘北、東、西三邊的分界都很明顯。東西寬與南北長大約14公里, 面積約167.5平方公里,頂部平坦面高度240-250公尺,至高點位在平坦面西南方,高度約260公尺,平坦面大致向北北東方向緩降。因頂部平坦,又名平頂台地。
因所在地臺北林口而得名。台地邊緣的傾斜面坡度介於10-25度,東側坡降最大,是山腳斷層經過形成的斷層崖,高差約200公尺。西側與桃園沖積扇相接,坡度較小,且河道長、溪谷寬。北側坡度則介於兩者之間。公路大多沿著溪谷開闢,平坦面上交通較發達,林口為台地上的交通中心。本區地層水平,表面有數公尺的紅土層,紅土以下,東側主要為礫石層出露,層理不明且淘選度差,稱為林口層;西側為礫砂泥互層之海相沉積物,稱為大南灣層,岩性變化較大且有化石;兩者交錯,沒有明顯邊界。學者認為在更新世早期,礫石與海相沉積物一起在濱海相的環境沉積,因此,兩者沉積物彼此穿插,後期因古海岸線向西推移,使礫石層疊覆在海相沉積物上面。
根據學者對林口層礫石的覆瓦狀構造和礫徑大小的調查,推測本區在造山運動盛期有一河流,可能為古新店溪,從臺北泰山向西流出後成扇狀入海,為林口沖積扇,大約在100萬年前堆積出林口礫石層。東側的新莊斷層早期應為逆斷層,有局部老地層逆衝在林口層礫石上方,造山運動後期轉為張裂環境,斷層由逆衝轉為正斷層,稱為山腳斷層斷層以東相對陷落為臺北盆地,林口沖積扇則相對抬升,成為現在的林口台地。由於侵蝕基準改變,因此台地面上的水系成輻射狀,在原本沖積扇的河道繼續下切,形成谷中谷,且河流由臺北盆地、桃園沖積扇和海岸三側向源侵蝕,導致頂部平坦面積逐漸縮小。

撰稿者:齊士崢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282-284。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增訂第二版》,104-105。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調所。
3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804-805。臺北:南天。
4 萬獻銘、陳淑華。1988。〈林口台地礫石風化之礦物學及化學特性研究及其與紅土形成之關係〉。《地質》,8(1-2):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