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湖口台地

桃園台地群之一。台地北緣為桃園楊梅和新竹湖口間的溝狀平地,東緣以70公尺左右台地崖與中壢台地相接,南緣則與鳳山溪河床相接,高差約200公尺。形狀略呈直角三角形,地勢由東向西緩斜,最高點乳姑山(標高389公尺)與高種山(標高373公尺)皆偏居東端。
 湖口舊稱「大湖口」,「湖」是指盆狀的洼地,由於附近一帶有一連串的洼地,而此地正位於這些洼地的出入口,故有此稱,後來簡稱「湖口」,湖口台地亦因此而命名。地形屬於桃園台地群的一部分,由一系列台地集合而成,形成於更新世中期至晚期,原屬古石門沖積扇,受構造作用及河川下切而成。
本區主要的地質構造有東北東走向的湖口背斜、湖口斷層;出露的地層主要為第四紀更新世的楊梅層及店子湖層。楊梅層主要由礫石、砂岩泥岩互層組成,以砂岩成分較多;店子湖層為湖口台地面分布最廣的岩層,主要岩性為礫石層與表層之紅土。
台地面上受鳳山溪支流霄裡溪切割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台地河谷切割作用較深,大部分地區已露出砂頁岩互層及礫石層;南部台地只出露礫石層,礫石層上方多覆有1-6公尺厚度不等的棕紅色或暗紅色紅土層。由於受到河流切割作用影響,區內崩塌地形顯著,曾發生多起崩塌災害事件;其上的平坦面也正逐年縮小中。由於位於大沖積扇扇端位置,西側台地崖邊緣的泉水量較多,早期沿這些台地崖下曾有較大規模的開圳,導引泉水以供灌溉。

撰稿者:齊士崢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424。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 許民陽。1982。〈湖口台地地形特徵的研究〉。《師大地理系友會刊》,5:38-46。
3 孫林耀明。1982。〈桃園台地群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4 鄧國雄等。2003。〈桃園台地湖口活動斷層及其構造河階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4: 1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