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大安溪、大甲溪兩溪下游之間的台地。位於臺中盆地北側,東至觀音山、埤頭山、七星山西麓,西至鐵砧山、水尾山一帶,東西長約12公里,南北長約5公里,略呈矩形。地勢由東北向西南緩降,東緣高約270公尺,西緣高約100公尺,以40公尺左右階崖與大甲沖積扇平原相接,平均高度約180公尺,面積約600平方公里。大部分隸屬臺中縣(註 1)后里鄉(註 2)。 早期漢人入墾,在平埔族的巴則海族麻薯社(Paze-uamisan)「後方」形成漢人鄉里,便稱「后里」,台地因此命名。台地地形面以上月眉至四塊厝一線為界,約可分為東半部的屯子腳階地群及西半部的磁窯階地群;西北嵎有鐵鉆山,標高236公尺,呈地壘山狀小型切割台地。水系分布受地形影響,多向西或西南方向流入水尾溪(瓦瑤溪)或大甲溪,呈現明顯順向河形態。 第四紀中更新世,台地原為大安溪、大甲溪形成的古聯合沖積扇,後因構造活動影響,使大安溪及大甲溪改道,下切形成后里台地面及其上的河階地形。在構造活動方面,主要受三義斷層、大甲斷層、鐵砧山斷層及屯子腳斷層等活動斷層影響。 台地面上的礫石層多覆有紅土,這些紅化的土壤多源自階地沉積層的紅化或崩積層的紅化,有機物分解快,土壤深厚,為適宜耕種的農業土壤,主要作物為水稻、甘蔗、甘藷及樹藷等;其下的地層由老而新主要為東坑層、上福基砂岩、桂竹林層、錦水頁岩、卓蘭層、頭嵙山礫石層及階地礫石層。
撰稿者:齊士崢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石再添、張瑞津、楊貴三。1983。〈后里台地的活斷層與地形面〉。《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1:46-55。2 *張瑞津、楊貴三 。2001。〈臺灣中部活斷層的分布與地形特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5:85-120。3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4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臺北:南天。5 林世珍、陳光華、鄭榮松主修。1989。《臺中縣志卷一土地志》。臺中:縣政府。6 *陳炎正主編。1989。《后里鄉志》。臺中:后里鄉公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