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大肚台地

介於大甲溪與大肚溪之間的台地。位於臺中盆地西北側,長約20公里,平均寬度約7公里,為一長方形台地。中央為最高點,高310公尺,南部高250-300公尺,北部高約200公尺,平均高度151公尺。整體地勢走向大致呈北北東往南南西的方向延伸,由於受地塊傾斜所致,台地向東傾斜,地形上呈現西陡東緩的不對稱現象。
又稱大肚山或大度山,因早期本區早已有拍瀑拉族大肚社(papora,屬平埔族的一支)在此活動而得名。台地原為西部衝上斷層山地西側山麓形成的沖積扇,由大甲溪、大肚溪在山麓線以下堆積而成。其後因受活動斷層活動的影響而隆起,又受到河流的下切侵蝕、堆積等作用形成台地地形。
地質方面,台地面皆為紅土覆蓋,厚約數十公分至數公尺;其下有深厚的礫石層,礫石層的下部有砂層,呈背斜構造,露出於台地的南側及西南側。此背斜軸可能是苗栗丘陵通霄背斜軸的延長,經大安溪后里台地而至大肚台地。由於受到東向西的板塊壓擠力量,使背斜附近的地層破裂而發生傾動。此地層傾動,應是發生於台地頂部平坦面及臺中沙鹿南側的北勢坑緩坡形成之後。
台地西麓有清水斷層線,除北勢坑緩坡外,斷層崖一帶均呈陡降形勢;臺中清水以北段,平均坡度約28度,較陡處的坡度皆超過30度。沿清水斷層線有豐富而良好的泉水湧出,如清水的埤仔口泉,沙鹿的番婆井泉、番公井泉以及龍井的龍目井泉等,皆為主要的飲用及灌溉水源。除清水斷層線之外,台地上還有橫山斷層線、西勢線型、屯子腳斷層線、南勢斷層線及龍井斷層線等活動斷層線經過。

撰稿者:齊士崢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803。臺北:南天。
3 楊貴三、林志重。2005。〈大肚台地與八卦台地間的階崖地形〉。《地質》,24(1):58-63。
4 鄧國雄。1979。〈臺灣西北部紅壤礫石台地地形之計量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3:11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