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北部張裂陷落的構造盆地。周長約70公里,以高度低於20公尺計算,面積約243平方公里。盆地面大致低平,形狀略呈三角形,西北頂點位處關渡,東北角為南港,西南角為迴龍。盆地東北角有基隆河,中點附近有新店溪和西南角的大漢溪,三河流於盆地內匯合成為淡水河,向西北由關渡附近出盆地,於淡水附近入海。 盆地四周為山地丘陵環繞,北倚大屯火山群,西鄰林口台地,東南邊是雪山山脈山麓丘陵。盆地面大致低平,東南稍高西北較低。內有3條主要斷層通過,呈東北─西南走向,分別為北邊的山腳斷層、盆地中心的崁腳斷層與南邊的臺北斷層。地層年代由老至新分別為具海相化石的五指山層、含煤的木山層、海相化石的大寮層、含煤的石底層、海相化石的南港層、含煤的南莊層及海相化石的桂竹林層。 盆地約280萬年至30萬年前大屯火山群間續噴發,於盆地北部形成火山地形,出現盆地雛型。約40萬年前,山腳斷層張裂陷落,林口抬升為台地,臺北陷落成較大規模之盆地。約20萬年前,大屯火山群熔岩流於關渡阻斷古淡水河入海口,將臺北盆地堰塞成湖,盆地底有湖相的泥質堆積物。約2萬-6萬年間,盆地西南的古石門溪於石門轉向流入臺北盆地,為今日之大漢溪並與新店溪、基隆河匯集,大量沉積物使盆地愈趨平坦。約3萬年前,因斷層活動或海水面下降,古淡水河切穿關渡再度出海。西元前4,000年前,全新世海進使海水倒灌,臺北盆地成為半鹹水湖。1694年(康熙33年)盆地發生大地震,部分地區陷落達5公尺,海水再度由關渡進入,淹沒盆地西北部,形成「康熙臺北湖」,之後隨著沉積物堆積,湖水逐漸排出盆地形成現貌。 西元前5,000年前,淡水河流域出現八里大坌坑新石器文化,特徵為手製繩紋陶器。西元前3,000-前500年,南島語系民族移入,臺北盆地主要是平埔族雷朗(Luilang)族和凱達格蘭(Ketagalan)族。西元前2,500-前1,500年,以圓山文化與芝山文化為代表,特徵為大量使用石器骨角器成為貝塚。西元3-16世紀,八里十三行文化以鐵器為生產工具,進入金屬器時代。漢族到18世紀時才遷入。
撰稿者:齊士崢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李錦發、林朝宗、賴典章等。1999。〈臺北盆地成因之探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11:207-226。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3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803。臺北:南天。4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7。《臺北市志卷二自然志‧地理篇》,1-33。臺北:該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