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大安溪與濁水溪之間的盆地。位於臺中豐原與南投名間之間,西側以大肚台地和八卦台地為界,東隔車籠埔斷層與豐原、南投丘陵等麓山帶接觸,大致呈直條狀。南北長約48公里,東西最寬處位於臺中市,約14公里,往南接近濁水溪北岸逐漸變窄,到南端的南投名間僅剩800公尺。 因所在地「臺中」而命名。地勢以盆地缺口大肚與八卦台地間的水系為最低點,以北地形面由東北向西南緩傾,為大甲溪舊沖積扇的原始傾斜面,西北端的豐原翁子村附近海拔為260公尺,以南則從東南向西北緩傾,南端名間約為160公尺,到水系最低處僅25公尺,此即為盆地的出口,多數河流匯集於此,而成烏溪(大肚溪),向西注入臺灣海峽。自現有盆地面形成以來,似無顯著的隆起作用,因此盆地內河流侵蝕作用甚微,地形面少被切割,使得盆地面保存完整。 屬晚新生代沉積盆地,盆地上部主要由更新世紅土台地礫石層與沖積層構成,挾有灰黑色的砂層薄層,由於盆地面未受顯著切割,與下部基盤的接觸情形及厚度不明。盆地的地形發育約自中新世開始,而終於更新世,在此期間,沉積物由西向東逐漸增厚,其後受後更新世造山運動影響,使得車籠埔逆斷層的東側地塊,加速向西擠壓並向上逆衝,迫使臺中盆地原始的沉積環境向下撓曲,而成一構造盆地。在盆地形成之後,可能受原始的構造運動所影響,使得盆地周圍的大肚、八卦和后里台地有緩慢的褶皺性上升運動,因而隆起成背斜丘陵,這和盆地本身向下的曲漥運動恰好相反,而形成今日所見的臺中盆地。
撰稿者:齊士崢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314-317。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 *林商裕。2002。〈臺中都會區卵礫石層動態特性之研究〉。博士論文,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3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中冊》,822。臺北:南天。4 *何信昌,陳勉銘(2000),五萬分之一台灣地質圖,台中圖幅,台北縣 : 中央地質調查所。5 * 林家全。2005。〈利用重力資料探討臺中盆地與埔里盆地之二維地下構造〉。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