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西部隆起海岸平原。位於大甲溪與烏溪(下游又稱大肚溪)之間、大肚台地西方,行政區域分屬臺中縣(註 1)清水鎮(註 2)、梧棲鎮(註 3)、沙鹿鎮(註 4)及龍井鄉(註 5)。地形呈狹長方形,往南北方向延伸,長約1l-16公里,寬約4.5公里,坡度平緩,海拔高度約10公尺。主要由沿海陸地隆起及泥沙堆積所形成。 平原與大肚台地的交界是清水斷層,斷層在清水附近造成陡崖,崖的高度約達140公尺。縱貫線鐵路海線在臺中港到清水一段,緊鄰陡崖的西側而行,主要聚落清水、沙鹿呈帶狀分布於此。從大肚台地流出的溪谷為數不少,在乾旱的時候,外形像碎石河。平原的西側高低潮之間本是寬廣的沙質灘地(即海埔新生地)。低潮時,海埔地廣達數公里,今已開發成臺中港建築用地,南半部另開發為臺中港工業區和火力發電廠,沿海則興建成堤防。只有港區北側大甲溪出海口一帶的高美溼地,仍維持較原始的風貌。臺中港附近潮差大,季風帶起的風沙也十分強勁,這種風吹沙的現象,不僅改變了地形,也帶來風害,淹沒田地、屋宇。 1978年後,由於臺中港特定區的興建,使整個平原區呈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觀,今相關建設計畫仍持續進行。
撰稿者:王鑫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林世珍、陳光華、鄭榮松主修。1989。《臺中縣志》。臺中:臺中縣政府。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3 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4 徐美玲。2008。《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