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部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的狹長通谷。範圍縱貫花蓮縣和臺東縣,長約180公里,平均寬度約8公里。原為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交接處的山谷,斷層活動造成谷地後,歷經河流搬運、堆積等作用,逐漸填埋谷地形成今日埋積谷的地貌。 縱谷水系分屬花蓮溪、秀姑巒溪及卑南溪,主流大多與縱谷平行,並分別於大富、池上附近呈谷中分水。此外,數條源自中央山脈,長度均不及50公里的支流,在河谷谷口堆積形成聯合沖積扇,使得縱谷內地勢略有起伏。這些河流中,流量較大者由北到南包括:木瓜溪、壽豐溪、富源溪、拉庫拉庫溪、新武呂溪、鹿野溪等。沖積扇面上堆積了大量粗粒土石、流路不定,不適於農耕聚居。夏秋之際,颱風過境常釀成土石流。 由於位置相對偏僻、交通不便,漢人開墾時間較晚,與當地原住民也多有衝突。大規模的開發和農業移民始於日治時期,在縱谷擇地,如吉野(今吉安)、豐田、林田(今南平)等處成立移民村,種植甘蔗、鳳梨、菸葉等經濟作物。近代更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純淨少污染的環境條件,發展各種精緻農業和觀光產業。
撰稿者:王鑫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謝深山監修。2006-。《續修花蓮縣志》。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2 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3 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4 徐美玲。2008。《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