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北部三角洲沖積平原。位於宜蘭縣境內, 西北倚雪山山脈,西南為中央山脈,東面濱臨太平洋,形成一獨立的地理區域。總面積約360平方公里,主要為蘭陽溪沖積而成的聯合沖積扇與沖積平原,構造上屬琉球島弧南側深海海溝西端延伸至臺灣本島的一部分。地形自山腳到海岸可分為沖積扇面、湧泉帶、低地、沼澤、海岸沙丘等不同地形區。又稱宜蘭平原。 宜蘭舊稱「噶瑪蘭」,為平埔族的噶瑪蘭族音譯而來。清代噶瑪蘭通判烏竹芳至噶瑪蘭選定「蘭陽八景」後,漢人始將此地暱稱為蘭陽。開墾始於1796年(嘉慶元年),由吳沙帶領大批漢人入墾,從此改變了蘭陽平原的面貌。此後逐步開發,成為東臺灣最主要的人口集中地。整個平原狀似一個等邊三角形,三星、頭城、蘇澳三地可作3個頂點,每一邊各長30公里左右。蘭陽溪以北的宜蘭市是宜蘭縣的行政中心,溪南的羅東鎮為宜蘭縣的商業中心。三星到頭城一帶是平原的東北邊,沿著雪山山脈北段的東南邊緣,是斷崖與平原的交界,地質上稱為「匹亞南構造線」。斷崖大都由堅硬的四稜砂岩構成,向東北延伸到頭城後入海。海岸線受海蝕影響,略呈內凹,蘭陽溪口因堆積較盛,稍微向東突出。 因應平原區內不同的地形區,居民各有適應環境的利用方式。如位於扇頂、土壤透水性佳的三星鄉,是著名的梨和青蔥產地;沿著省道臺九號公路發展的聚落,包括頭城、礁溪、宜蘭、羅東、蘇澳,因取水方便,呈線狀分布於湧泉帶上;近海的鄉鎮如壯圍、五結等,至清代即設置有發達的水利設施,以排除低窪區的淹水。 隨著北迴線鐵路通車和蘇澳港興建,以及後來的省道臺二號公路(北部濱海公路)和國道五號高速公路(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帶動蘭陽平原與外界的聯繫,也使原本的農業生產日漸轉型為休閒觀光。
撰稿者:王鑫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 盧世標總纂,陳芳草等纂。1983。《宜蘭縣志》。臺北:成文。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3 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4 徐美玲。2008。《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