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彭佳嶼

臺灣最北方離島,也是北方離島中面積最大者。位於基隆東北方海上,距基隆港口約60公里,行政區域隸屬基隆市。島周圍長約4,300公尺,面積約1平方公里,是海底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島嶼。又稱大峙山嶼、草萊嶼、大嶼。與棉花嶼花瓶嶼合稱北方三島。
相傳有彭姓一家至此定居,而名為彭家嶼,日治時期改稱彭佳嶼。形狀略似梯形,地勢自東向西傾斜,最高點在東岸,海拔高度165公尺,西側為緩坡,東、南、北三側皆為斷崖,船隻不易靠岸。唯一安全的登陸地點在島的西南岸,附近有一連串高度相似的海蝕平台及海蝕洞,證明地殼的上升運動。
島嶼成因為火山島經海水侵蝕後餘留的部分岩礁,溢出熔岩的火山口可能在島的西北角附近海上,現因海蝕而消失。地質屬多孔性的火成岩,主要乃安山岩岩脈、火山集塊岩、火山渣等共同組成。熔岩流遍布於島嶼中部和西部,一般呈黑色,流紋組織甚發達。熔岩之下有凝灰岩與集塊岩,可能是海底火山噴發時的堆積層。由於地表多為多孔性岩層,雨水滲透旺盛。目前僅發現在南部海岸岩層夾縫中略有泉水湧出,但因水量有限,及挑送上山不便,因此住在山頂上燈塔和氣象站的人員,給水仍全靠接雨池所積蓄的天雨。
島上有1909年(明治42年)創立的彭佳嶼燈台測候所(今彭佳嶼氣象站)及1906年建造、1909年啟用的彭佳嶼燈塔。其中,彭佳嶼燈塔位於島嶼中部略偏東北的另一高點,與島嶼最高點對峙。

撰稿者:王鑫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李進勇總纂。2001-。《基隆市志》。基隆:基隆市政府。
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 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
4 徐美玲。2008。《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