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棉花嶼

臺灣北方離島。位於基隆市東北東約50公里處,與彭佳嶼花瓶嶼合稱北方三島,行政區域隸屬基隆市。面積0.13平方公里,南北最大長度約800公尺,東西最大寬度約530公尺。為火山作用形成的島嶼,又稱扛轎嶼、中島,漁民俗稱花矸嶼、鳥嶼。
因每到夏秋季節,候鳥飛來,飛揚之狀如棉花隨風而飛,故名。英文名稱Crag,為峻岩之意。地勢以東南部最高,岸外有4塊礁石矗立。東部海岸因受東北季風掀起的強烈海蝕,盡成絕壁,懸岩有高達30公尺以上者。岩下平台發育甚佳,滿潮時淹入海中,低潮時則露出海面,高1/3-1/2公尺。中段有一岩礁,屹立岸外,高可達25公尺,蔚為奇觀,有「屏風岩」之稱。北岸海蝕台地,寬約100公尺。
島嶼由暗灰色的安山岩熔岩流構成,有時呈礦滓狀,其中被堅硬而多孔質安山岩之岩脈所截切。此種岩脈對風化侵蝕的抵抗力較強,所以呈岩骨狀突出於地表,形成島上東南方的小丘,其中較高者稱為「東丘」(高約61公尺),此嶼原來的火山噴發中心可能即在東丘附近。安山岩的一部分被浮石質火山岩屑所覆蓋,岩層層厚約10餘公尺,於東方及東北方發育最佳。地表熔岩中有明顯的繩狀構造,是由流動性高的熔岩形成。
島上並無居民,但寄棲的海鳥甚多,上覆有薄層鳥糞。早在19世紀,國外自然學者即已觀察到該島鳥群聚集的盛況。棲息有保育類鳥種10種,1996年與花瓶嶼共同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

撰稿者:王鑫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李進勇總纂。2001-。《基隆市志》。基隆:基隆市政府。
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 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
4 徐美玲。2008。《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