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橫幅

花瓶嶼

臺灣北方離島。位於基隆港口東北東約65公里處,介於基隆港彭佳嶼之間,行政區域隸屬基隆市。島嶼長約180公尺,寬約80公尺,最高點海拔高度51公尺,周圍海岸線長300公尺,面積0.03平方公里。為火山作用形成的島嶼,由一小島與若干岩礁組成。清代文獻中又稱旗竿嶼,漁民俗稱扛轎嶼。
島嶼名稱由來因遠望如一花瓶,故名。英文名稱Pinnacle,為尖岩之意,可見其面積之小。四周海崖圍繞,岩壁陡峭,船舶無法靠近,登陸極為困難。島嶼東側有一大裂隙,將島嶼切分為兩部分。地質以岩脈為架構,以輝石安山岩為主,上覆蓋含鐵質火山碎屑,氧化後呈紅色。地形呈鋸齒狀,略成長方形,四周盡是斷崖,東南側斷崖下有一大型海蝕洞;洞口高可達10公尺,寬6-7公尺,由強烈海蝕造成,後因地盤上升,露出於海蝕台之上。
植物以石板菜為主。因自然環境而為海鳥棲息、繁殖的地方,鳥類生態資源豐富,主要為白眉燕鷗白腹鰹鳥繁殖和棲息場所, 1996年與棉花嶼共同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

撰稿者:王鑫
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
參考資料:
1 李進勇總纂。2001-。《基隆市志》。基隆:基隆市政府。
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收於《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 王鑫。1980。《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
4 徐美玲。2008。《臺灣的地形》。臺北:遠足文化。